首页 -> 2004年第8期

是模仿还是改编?

作者:于九涛




   对于文学作品原始情况的把握,是进行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否则,我们的文学史结论难免会有失偏颇,这也是《梅岭之春》和《飞絮》两个个案给我们的启示吧。
  
  注释:
  
   〔1〕《资平自选集·序》,乐华图书出版公司民国二十二年八月初版。
   〔2〕见张资平:《我的创作经过》。
   〔3〕有的学者认为小说集《蔻拉梭》即是《梅岭之春》,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蔻拉梭》与《梅岭之春》这两部小说集,虽说所收录的篇目完全一样,但《蔻拉梭》是由创造社出版部出版发行的,而《梅岭之春》是张资平1928年脱离创造社以后由光华书局出版发行的,所以说这两部小说集不仅是书名不同,版本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4〕岛崎藤村《新生》上卷,由日本的春阳堂于1919年1月初版,1927年由创造社的徐祖正翻译成中文,同年由北新书局出版。本文所依据的中译本即是这一版本。
   〔5〕《梅》中关于吉叔母之死,“有人说叔母是因流产而死的,又有人说是叔母身体本弱,又因性欲无节制终至殒命了”。《新生》中的园子是难产而死,但小说中也有一段园子与岸本在书房中放纵戏闹的含蓄描写,《梅》中的第二种说法大概也与此有关。
   〔6〕见《新生》,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41页。
   〔7〕见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张资平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8〕详情可参阅《我的创作经过》,见《资平自选集》,乐华图书出版公司民国22年8月初版。
   〔9〕《郑伯奇文集》,陕西人民山版社1988年版,第246页。
   〔10〕《樱桃熟的时候》、《春》和《新生》被称为岛崎藤村的自传三部曲,前两部及其成名作《破戒》解放后大都出了中译本,只有《新生》自徐祖正译本以后再无中译本。
   〔11〕〔12〕徐祖正:《新生解说》,见《新生》,北新书局1927年版,第1~2页。
   〔13〕现节录原文,加以说明:“暑期中读《朝日新闻》所载的《帚え日》,觉得它这篇描写得很好。暑中无事想把它逐日翻译出来,弄点生活费。……但到后来觉得有许多不能译的地方,且读至下面,描写远不及前半部,因之大失所望,但写了好些译稿觉得把它烧毁有点可惜。于是把这译稿改作了一下,成了《飞絮》这篇畸形的作品。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及怕人非难,终没有把这篇稿售出。……总之,这篇《飞絮》不能说是纯粹的创作。”(《飞絮》,现代书局1926初版,本文所据为1929年版本。)
   〔14〕曾华鹏、范伯群:《论张资平的小说》,《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15〕史秉慧编:《张资平评传》,现代书局1932年初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