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平生自问尚无羞”

作者:黄 波




  “战犯”的帽子没有吓退翁文灏海外归来的脚步,证明中共和翁文灏之间的距离至少不像“战犯”这个词汇所张扬的大。陈毅进入上海后在和吴兆洪谈话中提及翁文灏时曾说:“翁文灏是书生,不懂政治,即使他在国内,我们也不会为难他。”〔12〕陈毅“书生”一词经吴兆洪之口辗转传到了翁文灏耳中,正在海外飘零而且从心底里不愿做“白华”的翁文灏想必别有一番感触,可能也促使他下定了回归的决心。
  陈毅所说的书生也许代表了不少中共要人对翁文灏的看法,可是翁氏的牌子毕竟太招人眼了,“行政院长”、“战犯”这些外在的东西终究不好静悄悄地消化,翁文灏要融入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土壤还需付出艰苦的心力。等着这位国民政府前行政院长的,首先是如何表态与过去决裂。这一过程堪称一波三折,早在他滞留海外仅有回国之想时,中共方面就表示其回来可以,但需在回国前写一悔罪书公开发表,翁挥笔写就,而文内居然还有“委员长蒋”、“行政院长宋”等字样,连居中沟通的人士都不敢拿出手了,所幸周恩来同意其可以先行回国,悔罪一事暂且抛在一边〔13〕。但一俟翁文灏在京定居,怎样认识充满罪恶的过去并与之决裂仍然是个逃不过去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翁文灏最感难迈的坎是“必须划清界限,谴责蒋介石反动集团”,像翁文灏这种教育背景和天性淳厚之人,君子绝交不出恶声,何况还有知遇和救命之恩?要他自责容易,去骂别人却戛戛乎其难了。在他回国之初的一段日子里,怎样做好这篇悔罪的大文章是他最重要也是最让他头痛的工作。毛泽东的著作学习领会了不少,文章几易其稿,自觉升华了再升华,又到处征求友好意见,却总觉“自己未参与勾美反共机密,叙述并无新鲜事实,难符所望”。他没想到一篇文章竟如此难作,大出意外,“实感悲苦”〔14〕。大概也只有翁文灏似的呆子才会为这种文章悲苦了,中国历史上本来多的是做这样一类文章的高手,作文要诀其实也简单得很,“今是昨非”四字足矣尽矣,有何难哉?悔罪书完稿后,翁文灏写了两首七律,首句曰:“平生自问尚无羞”,像是自我宽解,但结末还是充满了犹疑,吟道:“生气欣看时势变,新朝可许一浮鸥?”〔15〕在悔罪书上达等待官方结论的幽居岁月里,他曾用“栖息京师抚寸躬,自惭余孽得优容”的诗句概其遭境,“余孽”二字下得极重。
  1952年,经过一番波折,在连续发表了两篇抗议美帝侵略台湾的文章后,翁文灏被选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到各地参观视察成为政协委员的主要工作和生活内容。忙日子当闲时过,这期间翁文灏瞻顾平生,写下了不少旧体诗,这当是揣摩其晚年心境的最佳材料。“文革”中他在周恩来的保护下未受大的冲击,但其长子,石油专家翁心源却于1970年在潜江“五七”干校不明不白地落水而死。长子之死对暮年翁文灏打击极大,他一连作了以“悲怀”为题的诗十余首,其中如“我今八一犹偷活,哀动全家哭汝灵”一字一泪,另如“深知余日无多少,勉以残龄答盛时”等句犹堪咀嚼,也是谶语,就在次年元月,这个饱经风霜和炎凉的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新华社发布的新闻稿中除报道了民革中央为翁文灏举行的告别仪式外,主要转载了他的遗嘱,遗嘱中追述了他一生的曲折经历,再次感谢毛主席、共产党对他的宽大待遇,对“新中国日益强盛”表示“万分兴奋”,特别“念念不忘神圣领土台湾”还未统一〔16〕。
  
  注释:
  〔1〕《中华民国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0页。
  〔2〕潘云编:《翁文灏选集》,黄波清选,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年版,第358页。
  〔3〕翁文灏:《回顾往事》,载文史资料出版社《文史资料选辑》第八十辑,第1页。
  〔4〕〔5〕〔14〕〔16〕李学通:《翁文灏》,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202、289、317页。
  〔6〕《蒋廷黻回忆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88页。
  〔7〕宋红岗:《孙越崎》,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页。
  〔8〕《何廉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9〕许纪霖:《寻求意义》,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0页。
  〔10〕〔12〕〔13〕《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138、141页。
  〔11〕《胡适之年谱长编》,转引自谢泳著《没有安排好的道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
  〔15〕《翁文灏诗集》,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第2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