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

作者:曹瑞涛




  然而帝国之路也就是毁灭之路,帝国的美德也暗含了帝国的恶行。当帝国把自己建立于神性之上时,它就得通过不断显示神性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存在,可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达成这种作用呢?看来有两种事很有效,一是在国内修建象征性的建筑,二是发动战争。我们出去旅游时,经常可以在古代帝国的遗迹上看到许多现代人眼里大而无用的建筑残骸,置身其中会感到一种压力,压得我们自己无限渺小。想象一下经过若干年劳民伤财的施工后,当这些建筑刚刚竣工之际,老百姓像蚂蚁一样聚在下面,而平时根本看不到的帝王,在又高又远处由一大群神仙般的人物围绕着现身在这宏伟建筑的最高点时,会在人们心中产生多么大的神秘效应呀!可是这种内耗财力的行动很快就会使帝国无力再表演新的降神把戏,为了转嫁危机和积累财富,战争成了最好的替代品,而古战场上的血与火也最容易呼唤出人们的恐惧与服从。可是帝国却不善战斗,尤其在战争中遇到好战的民族,它的劣势就展现无遗。
  先从兵说起。波斯帝国在士兵训练上会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作战需要士兵的勇敢,另一方面帝国的统治又不能容忍国内人民有太多的勇敢。然而,在古希腊,勇敢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品德,它不但是战场上的士气所在,而且在民主城邦生活中,只要公民有勇敢的品质,那么就会从中生发出独立的思想,这种思想又会进一步激发起他们对自由的热爱,可热爱自由在帝国中却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是,波斯帝国却小心地避免能激发起士兵勇敢的那些训练,波斯士兵精于弓弩而拙于肉搏的原因也是由此而生。可是人民的美德并不能为统治者完全抹杀,在普拉蒂亚会战中希罗多德记载说:波斯人面对希腊方阵,他们“抓住了对方的长枪,并把它们折断了。波斯人论勇气和力量都是不差的,但是他们没有防护的武装,此外他们的训练不够,论战斗的技术到底也比不上他们的对手;他们总是单身地,十个一群或者是更多或更少的人一群地冲出来,杀到斯巴达人中间去,结果就都死在那里了”〔9〕。勇敢只有通过鼓励和训练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品德,不然就会变成莽撞,而莽撞又很快会化成恐惧。我们看到希腊人和马其顿人,以及后来的罗马人,在鼓励士兵勇敢时,设计了一系列方法,使这种勇敢变得长久稳定:比如加强每一个单兵的防护装甲,在战场上不使最勇敢的人死得最早,而要使最勇敢的人最容易活下来;利用方阵使单个人的勇敢合成集体的勇敢,又通过这种集体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作战力量并呼唤出更多的勇敢。这一切都是波斯军队所缺乏的,他们的统帅不重视士兵的装甲,在军队中往往一线的士兵没有良好的防护,而后面的军官们却穿着厚厚的甲胄,这些东西落到老百姓手里会让统治者不放心。为了弥补作战能力的低下,于是就以量充质,结果军队规模不断扩大,这又使部队完全装备重装甲在经济上成为不可能。虽说波斯最好的部队里装备有这些东西,可这种部队总要保护帝王,帝王却又在后方。至于方阵,那又会引发士兵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自组织能力,这也足够让统治者心慌。于是在战斗中,波斯最勇敢的人先死,后面的人被吓住了,每次活下来的都是跑得最快的家伙。可以想象这种没有勇敢训练的军队就像是一群羊,然而一只羊在狼眼中是羊,十只羊在狼眼中还是羊。
  再说马拉松战役是公元前491年打的,那时波斯军队防护不足、拙于近战以及没有方阵进行战术攻击的弱点就已经暴露出来,可是到了公元前331年的高加梅拉战役,这些缺点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波斯的将军们到底在干什么?看一看马拉松战役雅典阵亡名单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在雅典方面,战死的一百九十二人中,就有他们的总司令卡利马科斯,还有将领之一的特拉叙拉欧斯的儿子司铁西拉欧斯,诗人埃司库罗斯的弟弟库涅该罗斯等人〔10〕。而波斯的将军大提士则最先登上船跑了。希腊和马其顿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将军和他们的士兵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一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一起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而希腊军事改革的速度之快也源自于此,由重装步兵到轻装步兵再到骑兵,从单兵种作战到不同兵种协同作战,从斯巴达式方阵到马其顿方阵,再从投入全部兵力作战到注重作战机动性,大量使用预备队的作战方式,这些都是从一线指挥官的实践中直接得来的。不要说将军,就是帝王也是如此,在伊苏斯会战时,“当两军接近时,亚历山大在阵前乘马飞驰,号召将领们要做忠诚的男子汉,高喊他们的姓名,准确地说出他们的级别和职务。他不但呼喊指挥官的姓名,而且连中队长以及雇佣军中任何级别较高、功绩较大的人,他都能叫出姓名”〔11〕。帝王如此,可见马其顿军官对自己士兵之了解。而波斯军中的将领们能做到这一点吗?对于他们来说在帝国中如果想得到晋升,必然要绝对的服从,而且要与国王靠得很近。波斯的将军都须是帝王身边的人,如马多尼奥斯就是波斯国王的女婿。想做官只和老百姓在一起是不行的,如果不被帝王看到,那等于说这个人不存在,于是在波斯王身边有了一群猫咪一样乖巧的人,他们在帝王面前表演着服从和忠诚,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军权就落入这些人手中。因为忙于和帝王缩小距离,于是便和士兵拉大了距离,不过就算和士兵打成一片,在帝国中那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想干什么?难道要造反不成么?于是军事改革失去了实践的源泉,而波斯的许多将军们除了俯首听命外,真是别无是处,像马多尼奥斯在战场上所犯的那种低等错误正是他们平时远离士兵、远离训练的必然结果。
  最后再看看最高统帅。波斯帝国的历史往往是由英雄开篇,接着几个无能之辈续上几章,最后一大群无耻懦弱之徒出来草草写个尾声。大流士三世就是这样一个写尾声的家伙,他从小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天生懦弱自私,亲信小人,好逸恶劳,早没了居鲁士、大流士一世的雄才大略、勇敢坚毅,这样的人如何去和亚历山大对抗?在每一次大战中,亚历山大都冲在最前面,他谙熟军务,日理万机,可大流士三世连身边将军的名字都说不全,不光是在高加梅拉战役中,在这之前的伊苏斯战役中,他是带头逃跑的第一个人。如果说帝国在大流士一世时是个神话,大流士一世就是这个神话中心的神,那么到了大流士三世,帝国只是一个谎言,而他就是这谎言中心的小丑。这是帝国必然的命运,每一个帝国都会在这宿命中走完它最不光彩的几章。而每到这种小丑出现的时候,造的声势也就越大,气派也跟着变大,一切都金碧辉煌,可它就似一座没有地基的宫殿,那谎言中的谎言最先倒塌,然后庞然大物在一瞬间崩溃。
  第二次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的不堪一击,何其相似?!
  
  注释:
  〔1〕〔2〕〔3〕〔4〕〔6〕〔7〕(英)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卷一),钮先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4、44~47、90~91、96、93~100页。
  〔5〕〔11〕(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1、61页。
  〔8〕(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43页。
  〔9〕〔10〕(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651、450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