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歌词的作者究竟是谁?

作者:张源潜




  1940年秋,张清常应聘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他一到学校,发现当时印发的校歌歌谱略有差错,亲自动手订正,重新铅印分发。新生入学时,他亲自给他们教唱。他还挑选一批爱好唱歌的学生组成校歌合唱队,练唱他作的那首《敬献西南联合大学》的组曲,后来在1941年11月1日联大举行第一次校庆活动时演出,获得很大成功。梅贻琦常委说,他还没有见过哪个学校的校歌是以这样庄严、优美的形式来演唱的。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联大完成战时联合办学的历史使命,行将结束,三校也准备复员,只因平津校舍尚待接收与修复,加上交通工具紧张,复员工作一时无法进行,学校决定在昆明续办一年。1946年春,张清常在那首“组曲”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创作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进行曲》。除了原有的罗作“校歌词”和冯作“勉词”外,他还特地请冯友兰作“引”(八年辛苦备尝,喜日月重光,愿同心同德而歌唱),又从冯友兰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铭辞》中摘录一些,与校歌下半阕配合,称作“凯歌词”(千秋耻,终已雪,见仇寇,如烟灭。欠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他组织联大附中的学生合唱队练唱,于1946年5月4日联大举行结业典礼时演出。这一歌谱(每一部分歌词都分别注明作者)流传颇广,1967年3月1日台湾新竹版《清华校友通讯》第19期上重新刊载的那份《联大进行曲歌词》,就是一位校友自美返台度假时带去的。联大档案里自然也保存着这一珍贵资料。1986年冬张清常写的回忆文章《忆联大的音乐活动——兼忆西南联大校歌的创作》〔6〕可以参看。
  西南联大校歌诞生的不寻常的经历告诉我们:罗庸作的《满江红》(张清常曲)是西南联大校歌。冯友兰也写了一首白话诗,没有选上,就以《拟……校歌》为题发表的,张清常也为它谱过曲,称“勉词”,收入“组曲”和“进行曲”里。几十年以后,冯先生忘记了自己写过并发表的那首《拟……校歌》,错把《满江红》当作自己的作品,又因他坚信自己的记忆力没有失去,一再宣称自己是联大校歌《满江红》的作者,他不仅在《自传》、《三松堂自序》中谈到,还写成“条幅”“册页”传出,很多人相信他说的都是真话。为他作传的也好,为他撰年谱的也好,都轻易地采用了他的说法,实际上都受了蒙蔽。如果查一查有关档案,一切都会明白。历史是客观存在,无法被某一个人所改变的,大师也不例外。
  
  注释:
  〔1〕〔2〕见《朱自清全集》卷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57、560~561页。
  〔3〕〔5〕《朱自清全集》卷10,第31、34页。
  〔4〕杨业治:《从南岳到蒙自——抗战初期的片断回忆》,收入《西南联大在蒙自》,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2页。
  〔6〕收入《笳吹弦诵情弥情》,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9~356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