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吝惜资料的孙揩第

作者:王子舟




  北大中文系陈贻焮先生腹中曾有不少老北大的掌故。陈先生去世后,弟子葛晓音等曾编《陈贻焮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以志纪念,该书第34页对陈贻焮先生爱讲故事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很爱听他讲一些老北大的掌故,如孙揩第先生向青年人下跪、俞平伯先生唱昆曲等等,有的讲得很生动,使人难忘。他说:解放初期,有一次,青年教师曹道衡去找孙揩第先生请教关于小说、戏曲的问题,刚进门,孙先生这位饱有研究的老教授,却忽然向曹道衡双膝跪下,对他说:“你饶了我吧,不要老是掏我的资料,我这些资料还要混饭吃的!”
  这段故事生动刻画出孙揩第先生对研究资料的珍惜态度。不过,知识本身具有共享性,学术资料作为知识资源,在学者之间常常因需要是能够互相交流的。关键问题是他人的资料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和使用。
  其实,孙揩第先生并不是有意向他人“封锁”学术资料的人。民国期间,孙揩第先生研究唐代寺院俗讲,恰好向达先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向达先生写《唐代俗讲考》一文时,孙揩第先生曾主动为其提供过有关俗讲方面的研究资料。五十年代孙楷第先生撰写《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时曾提及此事:
  唐时僧侣讲论有所谓“俗讲”者,其称谓记载,时见于杂书传记,如日本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所载长安左右街七寺开“俗讲”事,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敬宗纪》所载俗讲僧文溆事,余友向君觉明有《唐代俗讲考》一文曾历引之,以为今敦煌写本所录诸说唱体俗文即唐时“俗讲”之本,其立义善矣。顾向君文限于体裁,其论说旨趣在证明唐代有“俗讲”之事,其“俗讲”之轨范、门类,以及本之形式影响于后世之散乐杂伎者,则为篇章所限犹未得畅言之。当向君草《唐代俗讲考》一文时,余此文初稿亦写得数章,曾以稿本与当时在学校讲授所用小说史讲义若干叶,贡之向君,蒙其采用数条于文中,而余文论及俗讲本体例者,君文则云:“孙君曾有长篇解释,可不必赘。”盖文各有体,无取杂博,且隐为余留刊布之地。向君长厚君子,其平日为文,于师友论著片长,未尝有掩覆兼并之事,观于此亦可见一斑。
  文中向觉明,即向达先生。向达先生考证唐代俗讲,理应探讨“俗讲”之方方面面,然其已得孙楷第文,最终笔墨旨趣放在考察“唐代有俗讲”一事,余则用“孙君曾为长篇解释,可不必赘”一语蔽之,其学品道德令人折服。
  孙楷第给向达提供资料,用“贡之向君”。一个“贡”字,谦谦君子之风跃然。后又提到向达“隐为余留刊布之地”,“其平日为文,于师友论著片长,未尝有掩覆兼并之事”。读至此,使人有一唱三叹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