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书屋絮语

作者:澧 人




  大学教育是时下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期《书屋》就此发表三篇文章,其中的沉痛之言、切谏之声,意在唤起人们疗救的愿望。
  世纪之交,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力有所增强。在此背景下,适当地实行大学扩招不失为利国利民之举。遗憾的是,因为一轰而上,大学扩招竟演变成了一场隐患重重的高校“大跃进”。为了容纳汹涌的人头,各大学只得拼命增加硬件设施,除了向银行举债,另一办法便是维持高昂的学费。学费居高不下,让众多的中国家庭不堪重负。
  如果说大学的硬件设施尚能在短期内有所改观的话,那么软件设施的完善就要复杂得多。如今的大学教授们忙得不亦乐乎,最忙的事情就是争取科研课题,“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各种各样的考核、定级、评奖都离不开课题,教授们手头没有课题,就如同官员没有实权、商人没有流动资金一样打不开局面。这些个课题每日纠缠着教授们的灵魂,占去了他们的心力,自然使之无暇顾及教学质量,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降便难以避免了。
  我总有一种感觉,即从事科研是文化人和科技工作者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虽是后天习得的,但一经习得便不容易丢弃。即使没有任何政府资助,那些教授先生们也总会琢磨一些问题,存心有所创获的。如果此种想法不谬,那么政府资助的目的当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促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早日问世,造福于社会。道理本是这样,谁承想政府资助的课题、项目却变成了指挥棒,以及一种苛刻的评价机制和令人垂涎的获利方式。如此一来,便造成大大小小的教授们争抢课题的局面,特别是那些学阀式的人物尤为积极,他们尽可能地将资源划归到自己的利益共同体,致使一些洁身自好、确有学术水平的教授不一定得到选题。选题与承担者能力的不对称,是导致抄袭、造假以及剥削研究生劳动等诸多恶劣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现在的许多教授对官学交易、钱学交易的现象见怪不怪,又为什么对低价值乃至负价值的东西熟视无睹?一言以蔽之,学术腐败已严重损害到大学教授们的主体性。
  政府使用的资金是纳税人的血汗钱,理想的状态是一分一厘也要有相应的回报。如何避免政府热衷于为大学教授们找事做,以及大学教授们挖空心思从政府那里捞钱,成了解决中国大学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大学是国家精神之代表,也是民族希望之所在,它理应有不为浮云所惑,不与流俗相竞的精神气质。从大学校门走出的,应当是纯净优雅、追求真理的社会精英,而不是过早沾染世俗风尘的名利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