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大学“扩招”:失败的尝试

作者:李炜光




  1999年推出的大学扩招政策,使中国的大学们承载起了协助政府推进经济增长的光荣任务,在近现代大学史上,破天荒,这还是第一次。如今,这个政策推行已经八年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我们看到的,是大学在有限的基础设施和师资条件下不停地增加学生人数,不惜因为数量而牺牲质量;是高校进行了一场不顾一切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是学费的疯狂上涨;是千百万大学应届毕业生上学难、就业难。
  
  一、贫困学生“入学难”
  
  大学扩招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提升全民素质的效用,本来是件好事,但却让我们给办砸了。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扩招后学费高得离谱,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我国高校生年人均学费从八百元上涨到了五千元左右,进入新校区的学生的学费则达到六千元左右;住宿费则从1995年的二百七十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一千二百元左右,再加上基本生活费开支等,平均每个大学生每年费用在万元以上,也就是说,四年的大学生活,家长需要支付孩子的费用在四万元以上。而国民人均收入在1995年至今的十年间增长不过四倍。
  有人算过一笔账,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分别为九千四百二十二元和二千九百三十六元。也就是说,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四点二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十三点六年的纯收入。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七千元,相当于贫困地区九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四年最少花费二万八千元(按最低水平计算),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三十五年的纯收入。据报载,成都附近一小小县级市德阳,就有二十名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高考学生因家贫凑不出数千元学费而面临弃学的痛苦抉择。
  如此一来,高校收费也就和住房、医疗一起,顺理成章地成为当今中国普通民众难以攀越的新“三座大山”了。不知数十年以后的中国人怎样看今天的这一连串数字。他们可能会问,那时候的人疯了,光上学、不吃饭了?
  尽管学费增长势头如此之猛,但仍不能令大学教育的垄断者们满意,各种乱收费仍然层出不穷。去年3月29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十八所中央部门直属高校的审计结果,这些以北大、清华、复旦领衔的名牌大学,虽然每年获取了巨额的财政拨款,但仍对学生乱收费。仅2003年一年,即收取未经批准的进修费、MBA学费等六亿四千四百二十七万元,收取国家明令禁止的费用六千零一十万元,自行设立并收取辅修费、旁听费等七千三百五十一万元,超标准、超范围收取学费、住宿费等五千二百一十九万元,强制收取服务性、代办性收费三千二百八十四万元,重修费、专升本学费等五百五十四万元,共计八亿六千八百万元。
  没有多少人反对大学收费,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可以为所欲为任意抬高收费标准。衡量一个社会公正化的程度,关键是看它对穷人及弱势群体的态度,大学扩招不仅没有任何倾向穷人的表示,反而极大地加重了社会的不公正,还人为地扩大了阶层鸿沟和城乡差异,充当了社会财富分配中的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这样的社会终将发生什么,难道不让人心惊肉跳吗?
  常听到的一个说法,美国上大学也收费,而且费用昂贵,但我们似乎并不想了解那里的真实情况:联邦政府每年给大学生的财政资助达一千二百二十亿美元,大致相当于中国GDP的百分之八点六。
  这笔钱中,有近八百一十五亿美元来自联邦政府,六十六亿多来自州政府。美国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资助学生奖学金为主,基本不对大学进行常规的行政拨款,主要给大学拨款的是州政府。而州立大学的学费很低,平均学费为五千四百美元,其中有百分之五十九的学生接受了平均每人四千六百美元的奖学金,几乎顶了学费。另外,有百分之五十一的学生接受了平均每人五千八百美元的学生贷款,总体算来,有百分之七十六的学生接受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资助,总额达到平均每人八千七百美元。穷学生进了大学,不仅学费全免,还可以领到优厚的生活费,可以专心学业。私立高等教育虽然价格很高,但有联邦低息贷款和联邦补助的勤工俭学(政府补贴工资),还有大量的奖学金(个人捐助加政府投入)。
  不久前,教育部的官员称,北大、清华是名牌大学,向社会提供的是稀缺的优质教育,就像名牌服装,不是人人都负担得起的。言下之意,上中国的一流大学如同高消费,没有穷人的份儿。穷人上不起好大学,但几乎与此同时,美国顶尖的私立大学斯坦福,却宣布免去家庭收入在四万五千美元以下学生的学费。如果学生家庭收入达到六万美元,也只负担全部学费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三万三千美元。而这还只是学校单方面免除的学费,许多贫困生还可以接受大量来自于校内外的奖学金,甚至基本不花钱就能完成四年的“精英教育”。要知道,美国平均家庭收入也不过五万美元上下,只要家庭收入稍低于这条线,上一流大学的学费就全免了。在美国几个顶尖名牌大学上学的中国学生心里都明白,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仅不用缴纳学费,学校还给他们全额生活费,一年下来,费用可达四万美元以上。耶鲁大学校长不久前还特地告诉中国学生,被耶鲁录取,不必担心没有钱,“我们会帮助你们解决”。
  还有人拿最能引起中国人自豪感的印度相比,可是,中国、印度大学教育的最大的不同点,正是在大学教育上。中国的大学收费越来越高,印度的大学则被称为“穷人的俱乐部”——学费被冻结了五十年,维持在一百八十卢比不变,也就是四美元多一点的水平,相当于人民币,也就是四十多块钱吧,即使是印度最穷的人也上得起。此外,印度的大学生还可以享受各种福利补贴,在房租、火车飞机票甚至汽车月票上都享受优惠,算总账的话已大大超过学费支付。上大学对于穷人来说,就像去拿生活补贴。事实证明,印度以比中国少得多的投入、破落得多的学校、低到了极点的学费、平等得多的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至少不比中国差,这一点已经被毕业后在美国求职的印度学生所一再证实。
  还有人说,不是有助学贷款吗?真实情况是,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条路实际上已被堵死了。我们的贷款是商业银行运作的,许多大学生毕业后,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因欠债、逃债而不能如约还贷,非道德因素不为也,实乃经济因素不能也。面对越来越高的违约率,银行又如何敢继续放贷,高校又如何敢继续担保呢?
  我们在扩招时为什么不能免除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学费?为什么不能给中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以必要的财政资助?用学费把学生挡在大学门外不仅道理上讲不通,经济上也很不合算。这些原本能够在未来二十年成为社会中产阶级的人就因为差几个钱而永远停留在社会的底层无法翻身。他们本来可以成为社会上最具有实力的消费者,可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可以为国家交纳更多的税金。他们在未来将会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把当初社会投资在他们身上的钱反馈给社会。可是像现在这样,他们反倒有可能成为社会的救助对象,这是一个各方皆输的结局,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
  
  二、应届毕业生“就业难”
  
  就业,是大学扩招后民众遭遇的第二难。如今每年都有四五百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涌进人才招聘市场,这个庞大的数字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严峻的就业问题。2002年的深圳招聘会上,曾出现十万大学生竞争一万五千个职位的局面。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06年毕业的本科生中,有百分之六十六点一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人民币一千元到两千元之间的低水准,百分之一点五八的学生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结论是“六成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部分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竟然降到了民工价,仍然是一职难求。面对这种人心慌乱的局面,人们正在从各个角度反思,延续了将近九年的大学扩招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