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时代》年度人物与“网民议程设置”

作者:刘 畅




   其次,是记者、编辑这种固定的职业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捕捉新闻、记录历史不再是记者的专利。数字技术的进步,让普通民众只需有一部拍照手机,再加上互联网,就可以把身边的新闻即时展示在全球观众面前。以前只能靠人脑记忆的事件现在可以以几百万像素的精度几秒之内完整地传遍全球各个角落。2000年拍照手机的问世更是将这一趋势推向了新的高潮。图片的作用也日趋增加,检方在审理抢劫、恐怖活动等案件时,越来越依靠现场图片的证据作用。保险公司在处理交通事故时,除了听取当事人的回忆外,手机照片也成了重要的佐证。美国记者、作家丹·吉尔默把这种现象称为“草根新闻”。“草根记者”开创了崭新的“强势媒体”,也见证和创造着历史。《德拉吉报道》与《回到伊拉克》为博客赢得了广泛赞誉,标志着博客已经得到公众的认可。正因为博客日渐广泛的影响,使得一批社会上著名的学者、记者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博客事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博客的影响。在克林顿绯闻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美国的大众传播学者琼·杰尔曼预言:也许一百年后,大学新闻学院及令人肃然起敬的新闻奖,将以现在看来“声名狼藉”的网络记者麦特·德拉吉的名字命名。而那时,CNN的拉里·金及彼得·阿内特等大牌记者可能早被人们忘却。
   另外,以各种“客”的身份出现的网民们的标新立异之举往往能够提出新的“社会议题”,从而极大地丰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播客”、“博客”、“威客”、“闪客”、“维客”、“换客”、“抱客”,先后登场,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网络诸客”们提出了诸多新颖的“议题”,社会反响强烈,使我们的生活更趋于合理。如“用别针换别墅”的“换客”们,提出了现代社会“冗物再利用”的问题,他们崇尚“需求决定价值”,在“以物易物”中实现“精神增值”,并且催生了中国第一个“易物网”的问世,使千万人从交换中享受到了乐趣。又如“抱客”(一译“抱抱团”)(Free hugs)在中国流行,在“抱一抱,十年少”的行为背后,它实际上提出了我们在告别“熟人社会”之后“如何对待陌生人”这一议题。对“抱客”行为,主流媒体多给予报道,并有所深化,如《多一些温情,少一点冷漠》(《中国妇女报》2006-11-21)、《这个年代的陌生人温度》(《中国新闻周刊》,2006-11-24)、《抱抱团:拥抱陌生人,体验三十七度关系》(《中国新闻周刊》,2006-11-28)、这些媒体指出:“三十七度是人体正常的体温,也是心灵的温度。三十七度关系意味着在陌生的人际交往中,生长着温暖的基因,活跃着基本的信任,人性始终维持在一个健康的基准。”对待陌生人、而不是熟人的态度,才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道德、文化素养水平的标准——这就是“抱客”行为给我们社会的启示。其初,这种以“拥抱陌生人”为本质特征的“社会议题”也是先由网民提出,然后发表《抱客宣言》,再建立“抱客网站”(http://www.free-hugs.com),然后才变成一个普遍的议题。在此,“议程设置”遵循着这样的逻辑:“网民议程设置”→“小群体议程设置”→“大众议程设置”→“主流媒体议程设置”。
  而在网络社会之前,传统媒体的标准“议程设置”是这样的:“主流媒体议程设置”→“大众议程设置→“社会决策议程设置”
  很明显,网络媒体、“草根新闻”、“网民议程”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议程设置”的游戏规则,使得原先毫无话语权的网民参与到“议程设置”之中,对社会和我们的生活发生影响,有时并成为主流媒体的一种“议程设置资源”。从这种意义上说,亿万网民当选《时代》2006年度人物是当之无愧的。这恰如《时代》周刊的“颁奖辞”所言:
  
  Web 2.0是一个大型的社会实验。与所有值得尝试的实验一样,它可能会失败。这个有六十亿人参加的实验没有路线图,但2006年使我们有了一些想法。这是一个建立新的国际理解的机遇,不是政治家对政治家,伟人对伟人,而是公民对公民,个人对个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