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代际价值观的断裂与传承

作者:刘铁芳




  如今年轻的一代试图走出长辈的监控,走自己的路,而年长者虽然恨铁不成钢,但面对执拗的幼者有时候又只能无可奈何花落去,代际价值观的断裂与紧张正如影随形地缠绕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
  今天我们的代际价值观问题的出现有这么几层背景:一是随着现代性的开启所带来的整个世界的祛魅化所导致的价值根基的消解与虚无感的伴随,这实际上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价值观问题的核心,这种虚无感直接成为当下年轻一代基本的价值征兆,信仰缺失,人生的主导价值难以真正建立起来;一是我们的社会由一个伦理化、政治化的社会快速进入一个经济至上的社会,对传统伦理的反叛、新的伦理价值体系又远未在个体人心中建构起来,对利益的追逐自然就成了普遍的价值形态,这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教育的冲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价值取向自然地成为儿童世界的基本价值参照,使他们的人生过早地为物利性价值所浸染;一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由以长者文化为中心的前喻文化社会进入到青年文化迅速崛起的后喻文化社会,与此同时,我们又没有发育出健全的儿童文化理念,导致我们今天的儿童理念中,要么还停留在前现代时期,成为成人世界的附庸,要么走向儿童中心主义,忽视对长者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必要的尊重。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体系瓦解,西方文化以及港台流行文化大量深入,并迅速成为年轻一代生活空间的主导性文化,这进一步加剧了代际之间的价值断裂。正是基于以上背景,代际价值观问题实际上就是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中心问题之一。
  廖小平教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敏于价值观问题,2001年正式提出“代际价值观”这个核心概念,从此就将冷峻的目光锁定在此主题上。其博士论文《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自面世以来就广受学界好评。之后廖小平教授又在一般性地研究代际伦理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代际价值观及其变迁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分化与整合——转型期价值观代际变迁研究》就是他此项研究的心血之作。
  自从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以后,随着政治、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的逐步分化,价值观也发生着重大的变迁,书中也有这方面的概括,主要有四点:从一元价值观转向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互动,从整体价值观转向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融合,从理想价值观转向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并存,从精神价值观转向精神价值观与物质价值观并重。姑且不论这种概括是否恰当,这种价值观的变迁毫无疑问使错综复杂的价值现象的变化条分缕析、清晰可观。
  代与代之间的冲突似乎是一个自然的文化现象,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之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情感方式、话语方式皆有所不同,无论在哪个时代,这都是勿庸置疑的事实。然而,代与代之间的价值观念是否也存在同样程度的冲突呢?实际上,这种冲突却是一个现代现象。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老年人价值观代表了社会主流的、带有权威性质的价值观,“凝固、稳重、固体形态的,本身拥有不容易被穿透的稳定性”,在传统社会里中年人与青年人的价值观并没有独立的地位。与此相对,现代社会的本质特点却在于“它的流动的,轻灵,变化多端,它是液体形态的,具有极强的穿透力,适应力”,这恰恰体现在青年人的身上。
  如此,在社会转型的处境之下,代际价值观的分化与冲突似乎就成为必然的事实了,施特劳斯就把现代性的特点归结为“青年人与老年人的斗争”。实际上,这在一定程度是建立在不同“代”的“自然”的差异之下的,重新把社会“进步”的基点放在人的自然性质之上,也就是置放于青年人的好奇、创造力、冲动、不安定的欲望的基础之上。青年人的价值观的反叛特性在追求主体性的现代社会里被充分地释放出来。然而,老年人与中年人作为稳定的社会秩序的主要担纲者,是智慧、文化传统的主要体现者与承继者。于是,在现代社会这两个方面就作为承继与反叛的现象在“代”与“代”之间的冲突与和解中展露出来了。
  循着以上这条指出的路线,作者不仅论述了社会转型与代际价值观的变迁之间的本质关联,并具体、详实地论述了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代际价值观的嬗变轨迹,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这个基础之上分析了代际价值观分化的具体现状、原因,并指出价值观的代际整合对于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作者同时指出辩证地看到分化与整合之间的关系:“价值观的代际分化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使社会和价值观发生了异质性和多元性的变化……对这种变化不能仅仅从负面、消极的角度去看待,而应该看到它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以及它与社会进步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一个发展成熟、步入正轨的现代社会,其代际关系必然表现为青年人与成年人之间对立与和谐的张力。不管是对价值观代际分化消极作用的消除,还是对其积极意义的揭示,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观的代际整合。”
  十分难得的是,作者在本书中一种冷静的、学理的思考和朴实的话语,尽量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而是实实在在地分析事理,用事实和理论说话,同时又渗透着作者对于和谐的代际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的和谐社会建构的微言大义。书中十分重视基础理论和概念方法的严谨,从价值、价值观和代际价值观的概念澄清与基本原理构架的梳理入手,再进入转型期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分析与提炼,紧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变迁的实际进程,抓住对发生其中的相关重要事件,一一作出自己扎实的分析判断,绝少套话、空话和大话,务实的态度跃然纸上。
  尽管代际价值观是如此重要,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把代际价值观问题无限抬高,而是落实到我们今天对代际价值观的自觉意识以及代际价值观之间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寻求,由此而提出代际价值观整合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建立在代际平等基础上的代际对话,代际间理解基础上的代际互信,以及建立在对代际差异的尊重基础上的代际宽容,而不是高谈阔论地建构一组共同遵循的代际价值观,然后以一种道德主义的姿态来灌输其所设计的价值观念。廖小平教授冷静地看到了代际价值观问题的复杂性,力求回到历史与现实的逻辑本身,去寻求合理代际价值观的建构,而不是简单扮演设计者的高人角色。
  玛格丽特·米德曾意味深长地提出:“必须将未来培植于现实之中,培植于由男人、女人和孩子组成的社会之中,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之中。”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都有赖于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代际之间的薪火传递。每一代人不可能重新开始,人类、民族文化中所蕴涵的基本价值观,乃是呵护我们日常生命存在,同样是呵护我们民族、乃至人类健全发展的基本质素,是人类数千年来不断博弈、积累出来的基本经验。正因为如此,价值观在代际之间的传承与超越是十分必要的。年长一代忽视对年轻一代的基本价值引导,这是一种失责,失掉了对文化、对社会的基本责任。同样,年轻一代简单地拒绝基本的价值教化,也是一种失责,是失去对自己的责任,同样是失去了对文化、对社会的责任。当然,这种传承与超越正是基于年轻一代的生命境遇与生命认同,是基于他们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而不是长者权威的实现。小平兄洋洋洒洒二十余万言,本身就足以显示出对和谐代际价值观的发展与绵延的拳拳关切。
  不管怎样,我们正在逐步走向一个代沟的累积加快而且加深的时代,代际价值观的冲突越来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深刻的现实。代际价值观的和谐之路究竟在何方?“后喻文化的发展将依赖两代人之间的持续不断的对话……只有两代人之间重新建立起理解和信任,年轻人才会同意和长辈共同寻找答案”。尽管对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甚至往往不能让我们尽如心意,但不管怎样,对话乃是我们今天值得信赖的真正的方向,这不仅是对年长者的期待,期待他们能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因为毕竟他们已经不再年轻;同样是年轻人之所需,他们同样需要对生活、对世界、对呵护有加的长辈多一分耐心,多一点冷静,因为终究有一天,他们也要成为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