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道德经》与帝王年号

作者:孙浩然




  广德 唐代宗李豫年号(763-764),语出《道德经》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大德之人总感觉自己德性不足,做了功德好似没做一样,从来不会因此而满足骄傲,也不需要世人来赞赏。这确实是统治者应该具有的品质,但是圣人似乎只存在于理想之中,唐代宗的统治实在是乏善可陈。李豫即位之初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唐王朝正逐渐走向衰落。当时,东有藩镇割据,北有回纥不断勒索,西有吐蕃不断侵扰。吐蕃甚至在广德元年(763)占领首都长安十一日。代宗又迷信佛教,寺院占有大量田产人口,国家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
  大顺 唐昭宗李晔年号(890-891),语出《道德经》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大顺指社会运行规律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国家安定,人民幸福。李晔即位之时唐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本人也不断地被宦官集团和藩镇势力所掌控。在位期间李晔一连换了几个吉祥的年号如“景福”、“天复”、“天祐”,希望上苍能够保佑李家天下,却是有求治之心而回天之力。公元904年李晔被朱温杀害于洛阳。
  明道 北宋仁宗赵祯年号(1032-1034),语出《道德经》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光明磊落的道,看上去似乎很暗昧;明白大道之人舍弃小聪明,虽有智慧而不用,大智若愚,难免被世人讥为糊涂。赵祯在位四十二年,是宋代帝王中最长的。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善于纳谏,“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宋仁宗时期名臣如范仲淹、包拯辈出,国家太平,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他死后有人写诗悼念:“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更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觉,春风吹泪过昭陵。”颇有“太上不知有之”、“无为而治”的味道。
  至治 元英宗硕德八剌年号(公元1321年-1323年),语出《庄子•胠箧》:“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矣。”此段描写宗之于《道德经》八十章,老子认为至治的社会必定民风淳朴,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百姓安居乐业,远离战争威胁。
  
  总之,封建帝王年号用词十分考究,总要反复甄选,撷取汉语中最为吉祥的字眼。或许道教更能体现中国人求福求禄求仙求治的喜庆心理吧,所以历史上出现了大量富于道教色彩的年号。笔者按历史顺序选取了几个与《道德经》有关的帝王年号进行初步分析,对于这些帝王的政绩略加评点,牵强之处或可难免,然而对于理解鲁迅先生“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的著名论断或可有所裨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