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色·戒》:故事与呈现

作者:刘 畅




  一
  
  《色·戒》公映,看点很多。
  珠光宝气的太太,灯影摇曳的酒吧,乐曲缭绕的舞场,细雨飘瓦的街巷,沦陷时期的上海,灾难深重的祖国……虽然还是权力、性爱、色情、欲望这些“大片”最基本的元素之间的博弈,虽然还是人性在沉沦和无奈中的挣扎,但却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我们终于有了一个好看的故事。
  从《十面埋伏》到《无极》,从《七剑》到《夜宴》,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由华人执导、意欲问鼎国际影坛的“大片”终于有了故事,剧中人再也不是说着莫名其妙的语言,生活在虚无缥缈的时代,个性苍白,缺乏血肉。影片的时代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心理与行为,处处经得起推敲和验证,这就为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感情纠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与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相吻合。剧中人的双脚,终于站在了中国坚实的土地上,而不是在凌空缥缈的竹林间,或是碧波万顷的水面上……。影片故事源于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写于1950年。故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的上海,一班知识青年派出女学生王佳芝扮成少妇,假装因香港沦陷搬到上海从商,施展美人计欲刺杀汉奸汪精卫属下的特务头子易先生。佳芝搬进易先生家中后,与易太太成为朋友,经两年精心铺排,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宝店,由同谋下手刺杀对方。但因佳芝对易先生动了真情,当杀手到达珠宝店外时,佳芝的感情压过了理智,竟通知易先生逃跑。易先生虽然因佳芝救了他一命而感动,但脱离险境后,他还是动了杀机,安排封锁珠宝店一带将行刺者赶尽杀绝。回到家中,走进王佳芝曾经住过的房间,曾经的点滴欢愉在易先生的心中静静流过,他的脸上却依然是一贯的阴霾。一道阳光透过玻璃射进屋内,易先生走到窗前,干净的白色床单上空留下一段摇晃的背影。据说这部小说深得张爱玲的喜爱,她虽然在1950年就完成书稿,但是却经过近三十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才将这篇小说和其他两个小故事《相见欢》、《浮花浪蕊》结集成《惘然记》(取自李商隐诗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出版。张爱玲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三十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影片《色·戒》有这样好的文学底蕴支撑,又一次说明文学创作和影坛兴衰的密切因果关系。
  据业内人士披露,中国电影因其潜在的广阔市场,经常被国内外业内人士称为“钻石矿”。但实际上,除了在1995年前后由于国外大片的引进激发了一次小规模的“井喷”外,中国电影市场近七八年一直徘徊不前,三十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十亿元上下的总票房,始终摆脱不了“熊市”困境。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统计,即便有了电影产业化政策的“利好”因素,2004年国内电影总票房也只是小步增长到了十五亿元,人均花费一点一五元。中国电影集团总经理韩三平坦言:中国电影票房的一大特点是,高票房电影只占少数,而且集中在少数影院。理想的票房体系应该是扎实的金字塔结构——票房一亿元以上的电影四五部、七八千万元的五六部,五六千万元的八九部,以此类推。而目前,票房一亿元以上的片子有了,却缺乏中间票房的影片,有了“塔尖”却没有“塔身”。没有雄厚票房作基础的电影是经不起风浪的。中国电影整体上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老百姓不进影院,导致票房减少;票房减少导致电影投入资金不足;资金不足导致高质量电影产量减少;没有高质量电影,老百姓就更不进影院。
  
  二
  
  而纵观世界,凡是文化强国、影视强国,首先是“故事”强国。
  以美国电影为例,美国只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可“好莱坞”编织故事、制造梦幻的生产力却远远超过我们这个有着两千余年文明史的国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追求强烈感官刺激的“大片”之外,美国电影几乎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超强的编织“故事”、讲述“故事”的叙述能力,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片到家庭伦理片,从战争片到警匪片,从灾难片到喜剧片,从西部牛仔片到惊险片,从恐怖片到侦探推理片,从武打片到音乐歌舞片,从历史片到科幻片,还有常演不衰的爱情片……都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题材和人物命运。美国的一些优秀电影的名字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史的常识性概念,如《雨中曲》、《雨人》、《泰坦尼克号》、《珍珠港》、《一夜风流》、《四十二街》、《魂断蓝桥》、《罗马假日》、《乱世佳人》、《蝴蝶梦》、《野战排》、《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几乎是全面开花,每种类型片中都有佳作,堪称“经典”。而在这种“故事”繁荣、“叙事”昌盛的背后,好内容、好故事、好编剧是其强大支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高度职业化运作的编剧队伍,向一线表演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保证电影事业的血脉活泼畅通。仅以好莱坞的编剧流程为例。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好莱坞,编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工种,它高度发达,又分工细致,如其中有些编剧只负责写对白,有些负责编织情节,有些着重人物勾画等等。一部好莱坞影片的基础,其起源往往不是一部完整的剧本,而是某人或某群人的一个构思。当这个构思得到实权人物的认可和支持后,它才会扩展成一个“处理”(treatment)。通常“构思”只有半页或一页,而“处理”则可能长达五至十页。走完这一步,制片人才会雇来编剧。编剧完成初稿后,还会有一个十分特殊的角色——“剧本医生”(script doctor)加入来帮助修改初稿。好莱坞的“剧本医生”有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他们的要价非常高,而且按周索价,约每星期二三十万美元;其次,他们一般都资历雄厚,很多都拿过奥斯卡最佳编剧奖或提名;第三,他们往往像走马灯式被换个不停,难得有一个“医生”能“治疗”到底。“剧本医生”的工作与其说是会诊,不如说是接力赛。在银幕上出现的编剧名单也许只有一至三名,但参与修改的人士有时多达数十人,如《查理天使》共有十七名“剧本医生”,而《石头族乐园》更有三十二人之多。罗森伯格是《绝世天劫》的第九位“剧本医生”,也是该片的最后一位编剧。
  另外,试以迪斯尼动画片制作为例,也可以看出影界对剧本的高度重视。迪斯尼动画长片制作工程浩大,制作人数多达五、六百人,分工之细密,造就了许多极端专业的人才。在正式进入技术操作阶段之前,迪斯尼深知“故事决定成败”的道理,因此其“剧本构思”阶段分工细密,追求好故事,重视好编剧。迪斯尼剧本成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一、点子阶段。动画的制作由构想点子开始,就迪斯尼公司内部而言,构想来源有三种途径:(1)由主管阶层下达行政命令(executive decision)产生:像《狮子王》(The Lion King)就是在总裁一声令下,认为现在应该拍摄一部类似《小鹿斑比》(Bambi)这种片子这样的想法之下促成的。制作群以《小鹿斑比》为跳板,加上了莎剧《哈姆雷特》(Hamlet)的故事结构来进行:主角狮子辛巴(Simba)在痛失父亲,自我放逐后,重新找回了自我。(2)由公司年度“敲锣秀”(Gong Show)产生。迪斯尼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敲锣秀”(Gong Show),安排一个场合请公司要人,包括总裁、董事长和其他高层人士,坐成一排,然后让每个想要介绍自己构想的人,利用自己设计好的海报或草图,在五分钟内介绍自己的故事大要。场内有一个大锣,时间一到,“哐”的一声就换下一位。《赫克力士》(Hercules)就是这样被选上的。(3)由公司内部的“创意执行”(Creative Executive)部门产生。“创意执行部”由大约七人组成,专门负责搜集世界各地的童话、传奇、民间故事,或研读坊间出版的儿童读物,及外面送进来的剧本。每隔一段时间向公司主管报告,介绍值得拍成动画的构想,《花木兰》就是这么来的。以上这些渠道相互运作、协同作战,所以,一部片子往往很难界定是从哪一个特定部门构思来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