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闲情赋》不是“白玉微瑕”

作者:邵逸青




  这种回应或者说回音,在两篇辞赋中具有一问一答的作用。《闲情赋》因为在时间上比《归去来辞》写得更早,那么《闲情赋》里的情景就是问,《归去来辞》中的描写则是答。在《闲情赋》里,为了表达他的哀悼,作者用秋冬两个季节的描写,来渲染一种悲哀的气氛:“叶爕爕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19〕可是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则引用春天的例子,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归去来兮”的兴奋:“农人告余以春及……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20〕大自然不但可以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情绪,也在两篇文章里,让读者感觉到两者之间不绝如缕、前后承接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归去来辞》在语言上和意义上与《闲情赋》都有密切的联系。陶渊明用华丽流畅的语言,把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委婉地连接起来了。
  在《闲情赋》里,陶渊明找不到出路:“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以无攀。”〔21〕可是在《归去来辞》中,陶渊明是有办法,有出路的:“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而且险峻的山崖,反而没有《闲情赋》里的“无攀”之山那样可怕,甚至是完全可以克服的:“登东皋以呼啸”〔22〕。两相比较,这么多相互照应的例子,读者可以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两篇文章是有内在的连贯性的。也可以说,在《闲情赋》里,陶渊明一方面是在自然中找能够安慰他的青松之余荫,可又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前路之长远:“神飘飖而不安”;〔23〕可是在《归去来辞》中,“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他特别坚定,知道前路不远,也知道以前感情的“非”,现在的决心才是——“是”〔24〕。在《闲情赋》最后,陶渊明最终因为难过(“徒勤思以自悲”),就觉得应该放弃这些让他难过的情绪:“寄弱志于归波”〔25〕。由以上的分析来看,陶渊明的《闲情赋》并不是萧统所说的“白玉微瑕”,也不单单是鲁迅所称赞的“自白”,更是体现了陶渊明内心挣扎的一篇文章。里面的感情是陶渊明生活中真有的感情。无论是“弱体难安”这种跟他人有关的忧愁,还是“兽索偶而不还”这种对自己孤单的感叹,陶渊明的感情都延续到了《归去来辞》,也在此中得到回应。这样,也许陶渊明的《闲情赋》可以在《陶渊明集》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释:
  〔1〕〔2〕〔3〕〔6〕〔7〕Kang-i Sun Chang, “Chapter 5: The Unmasking of Tao Qian and the Indeterminacy of Interpretation”, in Chinese Aesthetics:The Ordering of Literature, the Arts, and the Universe in the Six Dynasties, ed. Zong-qi Cai (Honolulu: Univ. of Hawaii Press, 2004) p.178、p.181、p.169、p.180、p.182~183。
  〔4〕孙康宜:《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钟振振译,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27~28页。
  〔5〕〔8〕〔9〕〔10〕〔11〕〔13〕〔14〕〔17〕〔18〕〔19〕〔21〕〔23〕〔25〕《新译陶渊明集》,第343、314、319~320、328、315、322、322、322、333、322、322、322、322页。
  〔12〕另见Sonnet 18, lines 1-2: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在此莎士比亚说他的对象比夏日更漂亮,更温和。由此可见,爱情诗中的美女赞都有共同的地方。
  〔15〕(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15页。
  〔16〕另见左芬《艺文类聚——松柏赋》八十八。
  〔20〕〔22〕〔24〕(清)吴楚材、吴调侯选: 《古文观止·归去来辞》,下册,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9、290、28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