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尴尬”的黑泽明

作者:韩连庆




  电影《姿三四郎》一开始,姿三四郎投到“柔术”大师门马三郎门下学习柔术,第一次听说修道馆有个叫矢野正五郎的人把“柔术”改为“柔道”。在看到门马三郎败给矢野正五郎之后,姿三四郎改投矢野正五郎门下学习柔道。但是姿三四郎好勇斗狠,遭到矢野正五郎的训斥。羞愧的姿三四郎跳入莲花池呆了一夜,看到莲花次第开放,从而悟道。在《姿三四郎》中,黑泽明看重的并不是如何战胜武艺高强的对手,而是什么是人生的参悟之道。这成了黑泽明此后电影中的一贯主题。黑泽明充分调动各种电影语言来表现姿三四郎与他人的决斗,近乎使得每一场决斗都不一样。特别是在最后一场戏中,姿三四郎与桧垣源之助在旷野蒿草中决斗,风卷云翻,强有力地衬托出整个决斗场景。看后马上让我们想到了林青霞、张曼玉、梁家辉和甄子丹在《新龙门客栈》中最后一场狂沙中的决斗。狂风也在黑泽明此后的《蜘蛛巢城》《用心捧》等影片中多次出现,这既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愤怒,也使得电影的主题带有一种苍凉感。2004年,杜琪峰拍摄的《柔道龙虎榜》直接就是向黑泽明和《姿三四郎》“致敬”的作品。黑泽明的《姿三四郎》本来就想用《柔道龙虎榜》做片名。
  但是,《姿三四郎》在接受日本内务省审查时却遇到了麻烦。检察官说黑泽明的这部处女之作是模仿欧美,特别是姿三四郎与对手村井的女儿在神社台阶上相遇的几场戏。幸亏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大力赞赏和举荐,《姿三四郎》才在剪掉了几个恋爱镜头之后上映。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国内缺乏娱乐,《姿三四郎》获得了巨大成功,取得了很高的票房。为此,黑泽明还被迫拍摄了一部不太成功的续集。
  尽管《罗生门》遭到了很多批评,但是却第一次让日本电影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为日本电影打开了海外市场。《罗生门》在1951年获奖后,黑泽明的《生之欲》在1952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随后,电影导演沟口健二的《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山椒大夫》从1952年到1954年连续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1954年,电影导演衣笠贞之助的《地狱门》又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大奖。在1954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还出现了沟口健二的《山椒大夫》与黑泽明的《七武士》争雄的局面,《七武士》最终获得了银狮奖。西方世界对日本电影惊叹不已,这几个日本导演几乎成了“神话”,连法国导演特吕弗都在为“日本电影喝彩”。这些日本电影人所取得的成绩,成就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
  以前的日本制片人认为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将难以理解日本电影。但是这一时期日本电影在西方重要电影节上频频获奖,使日本电影人看到了走向海外市场的可能性。当时衡量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就是看它能否在国际上获奖。因为只有获奖才能引起关注和发行海外,使日本从电影进口国变成电影出口国。以至于特吕弗在1958年就说,“大部分的日本电影拍出来就是为了出口用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林正树、新藤兼人这些导演之所以引起关注,也是因为他们的《切腹》和《裸岛》分别在戛纳和莫斯科电影节上获了奖。
  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在国际上引起关注的电影都是一些“古装片”,画面上充斥着武士、艺妓、和服,以这些日本特有的异国情调吸引西方观众。日本的制片人认为当代题材不讨西方观众的喜欢。黑泽明后来也对让自己在世界上成名的电影是一部彻底的“古装片”而遗憾。这种“古装片”的潮流就使得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木下惠介这些主要拍摄当代日本题材的导演深受其害,迟迟未被西方发现。只有当独立电影发行商介入之后,这些日本导演的电影才不必通过电影节就能为西方所熟知。通过这些渠道,大量日本电影进入了西方的视野。因此,法国电影史家唐纳德·里奇才说:“在所有非西方的电影中,最为人熟悉的还是日本电影。”
  《罗生门》使黑泽明的电影走向了世界,他自己本人也非常看重这部电影。他在自传的结尾写道:“《罗生门》成了使我这个电影人走向世界的大门,可是写自传的我却不能穿过这个门再前进……从《罗生门》以后的我的作品中的人物中,去认识《罗生门》以后的我,我认为这样最自然,也最合适。”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日本电影群星璀璨的时期,同时也铸就了日本电影的第二次“黄金时期”。黑泽明在这一时期不仅凭借《罗生门》走向了世界,同时也是自己的鼎盛时期。他在1954年完成的《七武士》是他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至今位列日本电影史的榜首。
  《七武士》讲的是一些农民为了保卫家园,聘请了七名落魄武士抵抗山贼的故事。黑泽明在《七武士》中试图用一个寓言故事来表明,武士和浪人们由于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最终只能悲壮地失败。这个主题是由七武士的首领勘兵卫在影片最后看着欢快劳作的农民说的那句话点出的:“胜利的不是我们,是他们。”但是,《七武士》的故事和拍摄手法却成为后来许多动作片的原型。
  好莱坞在1960年就翻拍过由约翰·斯特奇斯导演的《七侠荡寇志》。香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也翻拍过由洪金宝导演,郑少秋、梁朝伟、张学友、午马等众多明星主演的《义胆群英》。我怀疑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也是受《七武士》的影响。后来一查,发现《七剑下天山》写于1956—1957年,而《七武士》是1954年上映的,估计我的推断可能性较大。徐克的电影《七剑》很明显受《七武士》的影响,从他把故事主要浓缩在“七剑”救武庄一段上就可以看出来。徐克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黑泽明拍摄的其他重要影片还有《蜘蛛巢城》(1957)和《战国英豪》(1958)。在这两部影片中,黑泽明有意识地将日本的能乐和歌舞伎手法引入到自己的电影中来。《蜘蛛巢城》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在这部影片中,住在森林中预测命运的巫师形象,就是比照能乐中通灵类人物设置的。而主角鹫津的夫人在清洗杀掉城主的带血双手时,也是用能乐中的方式表演的。
  《战国英豪》讲的是一个将军扮成农民护卫公主回国的故事。《战国英豪》中还设置了两个插科打诨的农民形象。他们的言行举止又是仿照能乐的形式设置的。《战国英豪》在1959年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战国英豪》的故事结构和人物设置也成为后来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的灵感。《星球大战》中两个机器人就是比照《战国英豪》中两个农民角色设置的。以至于后来乔治·卢卡斯说,没有《战国英豪》就没有《星球大战》,只不过卢卡斯把故事背景和人物放在了遥远的未来。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电影界也兴起了“新浪潮运动”。这一时期不仅在电影类型上进行了革新,出现了像“野寇崽”这类表现匪徒或日本黑手党为主角的电影类型,而且受时代风潮和欧洲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也涌现出了大批新锐导演,像大岛渚、今村昌平等。黑泽明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是《用心捧》及其续集《椿十三郎》。这两部电影都是比较成功的商业片。
  《用心捧》不久就传到了意大利。后来以《美国往事》享有盛誉的意大利导演莱昂内在1964年看到了黑泽明的这部电影,非常喜欢,就张罗着翻拍成“意大利西部片”,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荒野大镖客》。该片筹拍时不被看好,但上映后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并标志着“西部片”的复活。此后意大利拍摄的这类西部片多达四百多部。《荒野大镖客》还捧红了初出茅庐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莱昂内后来还继续拍摄了《黄昏双镖客》和《黄金三镖客》,依然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主演,构成了莱昂内的“镖客三部曲”。《黄昏双镖客》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国内公映过,改名为《赏金杀手》。莱昂内因为拍摄《荒野大镖客》还惹上了官司,因为他没有支付日本东宝公司的改编费。也许由于《荒野大镖客》在西方的影响比较大,所以黑泽明的《用心捧》在出DVD的时候也给改名为《大镖客》。“盗版”的名声反倒盖过了“正版”。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