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丁文江文集》前言

作者:欧阳哲生




  丁文江一生著述颇丰,涉及领域亦广。他生前单独发行的著作、编著即有:《动物学》(商务印书馆,1914年)、《矿政管见,附修改矿业条例书》(与翁文灏合著,地质调查所,1920年)、《民国军事近纪》(商务印书馆,1926年)、《中国官办矿业史略》(地质调查所,1928年)、《徐霞客游记》(商务印书馆,1928年)、《外资矿业史资料》(地质调查所,1929年)、《中国分省新图》(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商务印书馆,1933年)、《中华民国新地图》(与翁文灏、曾世英合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爨文丛刻》(商务印书馆,1936年)等;在《地质汇报》《农商公报》《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科学》《地质专报》《中国地质学会年报》、英文刊物《远东评论》(Far Eastern Review)、《亚细亚》(Asia)、《自然》(Nature)等刊发表了大量中、英文学术论文;在《努力周报》《独立评论》《国闻周报》等刊发表大量时评政论。他去世以后,经人整理的著作有:《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黄汲清、尹赞勋等整理,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7年)、《漫游散记》和《苏俄旅行记》(收入《中央研究院院刊》第3辑,台北中央研究院,1956年)、《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世界书局,1958年)、《梁启超年谱长编》(与赵丰田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游记两种》(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丁文江文化学术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然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一套集成的《丁文江文集》或《丁文江全集》出版。
  迄今有关丁文江著作目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张其昀辑录的《丁文江先生著作系年目录》(载1936年2月16日《独立评论》第188号),内收著作八十七种。第二种是湛义睿编辑的“List of Writings of Dr.V.K.Ting on Geology and Allied Science”(《丁文江地质和相关科学著作目录》,收入黄汲清、尹赞勋等编《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1947年版),仅收著作五十八种。第三种是潘云唐编《丁文江学术著作系年目录》(收入黄汲清等编《丁文江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内收著作八十八种(有些著作目录系重复出现,未计入)。这三份目录选目各有侧重,篇目自然不尽相同。我们根据这三份目录,按图索骥,一篇一篇查找,一篇一篇核对。结果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经查个别文章显有疑误。至于丁文江发表或未刊的作品、遗稿、书信,尚未编入上述目录者,为数不少。
  此次整理、编辑《丁文江文集》,既是一次对丁文江中、外文著作、文章的全面收集,也是对其作品的一次重新整理、编辑。本套文集共七卷,各卷内容依次为:第一卷为科学评论、序跋、时评政论和英文作品,凡六十三篇,其中科学评论十一篇、序跋五篇、时评政论三十九篇、英文作品八篇,另有附录十一篇。第二卷收入《丁文江先生地质调查报告》。第三卷为新编的丁文江地质调查报告,其中矿业史四种,中文地质调查报告、序跋、演讲十八篇(另收附录十一篇),英文地质调查报告、序跋、演讲二十七篇(另附译文及摘要五篇)。第四卷收入《动物学》《民国军事近纪》《徐霞客先生年谱》和相关中、英文论文。第五卷收入《爨文丛刻》,另收附录相关书评三篇。第六卷收入《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系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4月影印出版《北京图书馆藏年谱珍本丛刊》(第193—196册)所收《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油印本”为底本,参照1972年10月台北世界书局再版的《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初稿本”)和1983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梁启超年谱长编》(“长编本”)整理而成。第七卷为游记、书信、诗歌和附编《丁文江先生年谱》《纪念、研究丁文江论著目录索引》。
  搜集丁文江的作品实非易事。有些作品或书信虽有前人提示线索,亦不易查获。此次编辑《丁文江文集》,主要是将丁文江已经发表的文字加以汇编、整理、合集。整理丁文江文献,编辑《丁文江文集》,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工作。其中之难度,除了其论著在专业上涉及跨学科这一问题外,还有在文字上涉及多语种和他本身行文的不规范诸难点。我们虽倾尽全力,其问题恐在所难免,希望学界同人对面世的这套《丁文江文集》批评指正。
  研究一个历史人物,最基本的资料主要是三项:一是搜集研究对象的著作,按照作者的历史地位,根据需要,将其作品汇编成选集、文集或全集;二是将研究对象的生平事迹系年辑录,一一记述,编成年谱或编年事辑;三是将有关记述、评介、研究该对象的资料和文献编目汇集,或按类分目,或系年排列,辑成目录索引。完成这三项基础性的工作,是研究历史人物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我们依循这一常规,设计、编辑了这套七卷本《丁文江文集》。希望这套文集的问世,能引发海内外学界同仁进一步研究丁文江及其相关学术问题的兴趣。
  (欧阳哲生主编:《丁文江文集》七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注释:
  〔1〕朱家骅:《丁文江与中央研究院》,载1956年12月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刊》第三辑。
  〔2〕参见《丁文江致胡适、徐新六》,收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香港:中华书局,1983年11月版,第436页。
  〔3〕《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六年度至二十八年度总报告》,第102页。
  〔4〕中译本有(美)费侠莉著,丁子霖、蒋毅坚、杨昭译:《丁文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版、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5〕Magnus Fiskesj? and Chen Xingcan,China Before China: Johan Gunnar and Andersson ,Ding Wenjiang, and the Discovery of China’s Prehistory (《中国之前的中国:安特生、丁文江和中国史前史的发现》),Stockholm: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2004。
  〔6〕胡适在《丁文江的传记》引言中说:“我的材料只限我在海外能收集的在君遗著,和那二十多篇纪念文字。遗著也很不完全,例如在君在《努力周报》上写的文字,在天津《庸报》上写的文字,我在海外都看不到。因为材料太不完全,所以我只能写一篇简略的传记。”胡适所说的这种情形,后来的研究者虽有改善,但资料的占有仍是一大问题,丁文江的英文作品,尤少见人采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