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美国雕塑家弗莱彻.本顿
作者:欧阳英
弗莱彻 · 本顿(Fletcher Benton)1931年2月25日出生在俄亥俄州杰克逊市。他的父亲是化学家,母亲是诗人。关心子女的母亲很早就发现儿子喜欢亲近绘画,她立刻给小本顿提供了一处供他发展个人爱好的空间。请听本顿的回忆:“我从没想过干别的什么。我十岁时,就在地下室有了一间四壁雪白的房间,我在那里支起了画架。”十二岁时,本顿进入一所美术学校,跟一名德国老教师学艺。精确临摹风景静物之类的图片就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刻板的教学曾让本顿担心自己会因此丧失创造力。但此后的情况证明本顿并没丧失这一现代美术家最重视的能力。在这个时期,本顿迷恋上了画广告牌,为此他认真学习各种字母的写法,这大约可以视为本顿接触抽象形式的第一步。1945 年,只有十四岁的他与友人合伙办了个广告牌店,两人的作品在当地还颇受欢迎。与此同时,本顿的炭笔画也为他赢得了好几个一等奖。这一切进一步增强了本顿的自信心。
1949 年,本顿入海军服役。第二年,退役后的他回到俄亥俄州,成为迈阿密大学的一名学生。学习纯美术,制作广告牌,这两种活动交织在一起。据本顿的说法,直到三十岁后,他才把两者分开。制作广告牌不仅为本顿提供了生活保障,而且训练了他的技艺。它的一大好处,可以从本顿以下自述中让人感觉到:“我的油画画不好时,我就渴望画广告画,因为我明白自己擅长于此,而且我明白这种训练能获得其恰当的效果……但此后我会很厌倦它,我会怀着重获的活力回到油画,再度与它碰撞。”大学期间,本顿一度中断学业,到原子能委员会从事书写广告牌的工作。不过,本顿最终还是重返大学,拿到美术专业的学士学位。
毕业后,本顿立即从东到西穿越美国大部分地区,来到旧金山。从此,这个远离纽约的地方就成了他的工作基地。他租住的工作室位于北海滩,那一带恰好是“垮掉的一代”活动的大本营。本顿亲身感受与他年龄相近的这批年轻人的反传统反社会精神,领略到他们追求个性解放的大胆表现。在诗人们聚会的广场咖啡馆,本顿举办了首次个展。1958 年起,本顿在奥克兰的加州艺术与工艺学院教素描和油画,同时还为一家广告牌公司工作。1960 年,本顿赴欧洲参观,游历了法国、荷兰、比利时、瑞典、丹麦、挪威诸国,并画了一大批水彩画。六十年代初,他工作生活在纽约、杰克逊、旧金山等城市,与罗贝塔 · 内尔 · 李结婚,游历了日本、印度、土耳其、黎巴嫩、埃及、希腊、意大利、法国,这些经历自然会在本顿的艺术发展中留下或隐或显的影响。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本顿的美术创作还是绘画。《床边的青少年》(1959 年)、《人物习作》(1961 年),画得十分洒脱,流露出一种表现主义的倾向。在后一幅作品上,无拘无束的线条、色彩和人物造型,简直可以让我们把它归入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与此有所不同,《布赖恩 · 威尔逊》(1962 年)、《威廉 · 莫尔豪斯》(1963年)、《戴维 · 辛普森》(1963 年)等人物肖像,以精确而又简练的笔法,生动地捕捉到一个个人物表情和姿势,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形神兼备的作品。如果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本顿很可能成为一名传统型的写实肖像画专家。
但本顿并没这样走下去,此前的另类作品《马戏团舞蹈演员》(1961 年),透露出了这位美术家的真正观注所在,那就是实验性的当代艺术。粗略扫一眼,《马戏团舞蹈演员》整体上还是处在公认的绘画框架内的,无论是深暗的底色,还是浅色的圆形和其中的舞蹈演员形象,都与一般的绘画相似,纯粹是利用油画颜色手绘出来的。但细细端详,就会发现两位女演员的左腿是装置在画面上的,可由马达驱动。从两幅插图上,能清楚地看到腿的移位。显然,这样的作品推倒了传统的绘画与雕塑的界限,把平面与立体的因素、静止与活动的因素融汇在一起,从中不难体会到本顿对前辈美国雕塑大师考尔德创作的借鉴。考尔德创造的活动雕塑一开始就在欧洲赢得了艺术界名家的赞赏,并不乏吸纳其经验者。但在家乡,情况则有些不同,本顿应当说是少数继承人之一。正是通过《马戏团舞蹈演员》及其他活动的美术作品,让本顿意识到他已成为美国活动美术作品主要的创造者,人们不再把他当作画家而是当作雕塑家来对待了。但本顿自己并不认同这样的评定,照他看来,这类作品不是雕塑,而是绘画,因为色彩发挥的作用要胜过活动的作用。
属于这类的作品,还有《方形与X形》(1965 年)、《靶子》(1965 年)、《阴阳》(1965 年)。它们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突出鲜明的色彩对比、保持平面性的构图原则、坚守单一的视角。据此,确实可以说本顿的看法不无道理。与《马戏团舞蹈演员》不同,这几件作品纯由抽象的形构成。不同形和色的清楚分界,令人联想到美国硬边绘画,不管这些活动美术作品是绘画还是雕塑,有一点不容置疑,那就是本顿进入了抽象美术世界,从此开始了一系列新探索。
1966 年,本顿一边在旧金山美术学院执教,一边继续活动雕塑的实验。转过年来,他又开始到位于圣何塞的加州大学当教师。在这所学校,他一直做到正教授,二十年后退职。教学与创作,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本顿生活中互为补充的因素。参加展览,研究名家艺术,也是他不断投入精力的事。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到七十年代初期,本顿完成了一批不同于前述活动美术作品的新作品。
《三个六边形阶段之三》(1966年)、《共时方形》(1969年)、《奥克兰模型》(1969年)、《黄色-黄色》(1972年)体现了这些新作品的特点。虽然还是活动的美术品,但它们发展了1965年完成的《万花筒》的基本倾向,大大强化了作品本身的体量感,突出了它们坚实的形状。为此,本顿引入了诸如青铜、不锈钢这类沉重坚固的材料,把它们与以往运用的较为轻薄的材料结合起来,并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改变着色彩的作用。面对这些作品,就会感到它们更像占据并控制空间的三维圆雕。说它们是活动雕塑,应该没有异议了。
1974年,本顿打算放弃活动雕塑创作,原因主要是他感到在这个领域再也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创造了。另外,活动雕塑在当时的美国算不上主流的美术,有影响的美术商对它没有热情,不知道这种状况是否也在暗中起着作用。无论如何,抛开给他带来声望的事业,改变创造的路径,显然需要相当的勇气。此后的一些事实,证明社会认可了他的做法。除了定件,还有荣誉:1979年,美国艺术与文学学会及协会因其对雕塑的贡献,给本顿授了奖。
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本顿推出了大批新颖的雕塑作品,如“折起的圆形”系列和“折起的方形”系列。总体而言,它们不属于活动雕塑,而更接近于主流传统的静态雕塑,当然,它们更是属于二十世纪静态的金属抽象雕塑。这两个系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小型室内雕塑,另一类是大型室外雕塑。当然,这种界定只是就总体而言,个别放置于室内的雕塑也有规模较大的,反之亦然。在从事新探索时,本顿开始专注于金属焊接制作技艺,钢成为他最心爱的材料。在这点上,本顿与戴维 · 史密斯这位早已去世的美国雕塑界大人物有着相似之处。
《折起的圆形L形》(1977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的一件,它属于小型的室内雕塑。本顿采用了类似于构成主义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折起的圆形,并在这个圆形中纳入一个L形。这种新颖别致的处理,获得了材料及色彩的充分支持。涂上红金两色漆膜的青铜圆形,闪耀着多变的光彩,呈现出虚实互补的精致外观,令人感到悦目赏心。附带提一下,这件构思巧妙的作品还保留了一些可变因素,如放在一侧实体的L形。这或许可以视为雕塑家对活动雕塑依恋之情的体现。
《折起的圆形L形》以及同类的《折起的圆形双方形》(1978年)、《折起的圆形环形打开的三角形》(1988年)等作品大多具有精巧优雅的品质。与此不同,《折起的圆形弧形》(1980年)、《折起的圆形L形环形》(1988年)等大型的室外雕塑具有的则是雄浑有力的气势。以后一件作品为例,它被摆放在大自然中,与草地、树木、山坡、蓝天、白云相伴。由粗大钢材制成的不同几何型组合成一个变化多端的抽象雕塑。经过表面色泽与质感的处理,它饱满有力的人工形状,呈现出一种历经岁月沧桑的厚重感,从而造成既与环境相对比又与环境统一的艺术效果。就本质而言,不妨说它与亨利 · 摩尔的纪念性室外雕塑有相似之处,尽管两人的艺术面貌和艺术成就并不相同。
“折起的方形”系列中的小型室内作品, 往往显得更为轻巧,更加多变。看一下《折起的方形E形》(1978年)、《折起的方形D形)(1981年)、《折起的方形9形)(1987年)等,就会发现本顿在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把早年制作广告牌时研究过的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的形状反复组合在方形上。种种互不雷同的独特处理,充分体现了本顿的想象力。虽然这些作品选用了青铜和钢材,但本顿还是如创作“折起的圆形”系列那样,给它们的表面做了处理,改变了这些金属材料的固有色泽和质感。在众多以钢板创作的作品上,他喜欢均匀涂布一种单纯的色彩。这些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绿色的、紫色的、白色的小小雕塑呈现出别致而又可爱的视觉效果。在二十世纪,自法国雕塑家洛朗斯起,一直有人注重发挥涂色的作用来营造艺术境界,应当说本顿也是这样的雕塑家。如果仅靠钢板的本色,上述作品带给我们的就是另一种感受了。涂色的作法,突出了雕塑的形态和个性,能更好地显示其本身的存在,难怪本顿和许多现代雕塑家喜欢这么做。
在“折起的方形”系列中的大型室外作品上,同样能看到与小型室内作品近似的处理方式。《折起的方形D形》(1980年)、《折起的方形Q形》(1982年)、《折起的方形T形》(1988年)就体现了这类雕塑的基本面貌。同样是摆放在自然环境中,但《折起的方形T形》与同一年创作的《折起的圆形L形环形》在艺术效果上并不相同。利用片状钢材,经过切割重组,本顿构造了一个曲直交插、虚实相间的开放式雕塑。它美妙的形与温暖的红色彼此呼应,传达出一种亲切的意味。面对它,你会觉得很轻松,跟面对那些小型室内作品时的心情差不多。这样的感受,面对体量饱满的《折起的圆形L形环形》时决不会产生。
关于运用圆形和方形的问题,本顿1984年10月做过如下表述:“我觉得圆形中有我要开发的种种活力,所以我运用它。我的想法就是拿个有一定厚度(金属的厚度)的平坦的圆板,然后对它进行切割并把它做成三维的形状。这其中有着难以说清的逻辑性,我运用圆形有一段时间了,于是我决定把这种作法延伸到方形,因为方形与圆形总是连结在一起的。方形来自圆形或是圆形来自方形。我在‘折起的方形’系列中寻求同样的东西;我试着切割方形,找出某些活力的轮廓以及某种摊开三维形的感觉。同时,我并不想给方形增添或减少什么;我要利用方形的各个部分。”
喜欢就一个或几个题材、主题、形式进行反复发掘,在二十世纪西方美术家中是常见的现象,本顿也是如此行事。除了前述圆方两个系列,他还致力“平衡与失衡”系列、“钢水彩画”系列、“钢板素描”系列和其他系列的创作。
继“折起的方形”系列出现的“平衡与失衡”系列,显示出本顿更加关注雕塑体量问题,而且也透露出他想更加无拘无束构造作品的倾向。《平衡与失衡的桌子和立方体》(1981年)、《平衡与失衡的楔形弧形》(1985年),分别代表着这一系列中的小型室内雕塑和大型室外雕塑。后者坐落在洛杉矶犹太教大学斯莫利雕塑园。它那罩上光漆的钢制抽象形体,像武士一般挺立于草坪之上,让人体验到一股勃勃生气。
与这样的雕塑相比,“钢水彩画”系列是另一种面貌。从题目上就可以感到绘画的影响。混淆绘画与雕塑的特征、打破两者界限的作法,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美国美术界并不罕见,本顿早先就干过这种事。但在这个系列上,他尝试的或许是另一回事,即吸收绘画的神韵。注视《钢水彩画67号》(1985年),可以从它自由灵动的线性结构上,领略到一股与水彩画近似的轻淡洒脱的意味。“钢水彩画”系列作品,基本都是由这种向上自由伸展的流畅细线条构成的,它们仿佛就画在周围的环境上。
“钢板素描”系列中的作品形态不一,但其主要的倾向能从《钢板素描四号》(1985年)上找到。在主体的深色正方形钢板表面上,浮现着由同样的深色细钢条组成的形以及其他钢制几何形,它们就像浮雕。前后两部分形成对比,共同营造出一种不乏情趣的沉稳境界。善于联想的人,也许会把这种效果与黑白的素描联系起来。
八十年代的本顿创造力相当旺盛。在以上提及的创作之外,水彩画《平衡与失衡二十二号》(1981年)、银制品《胸针》(1987年》、钢雕塑《杆上绘画》(1986年)、《桌子七号》(1989年)、《无题三号》(1989年)等不少作品,都可以代表他的另一些探索,让人们加深对他创造力的认识。
由于资料的限制,本文难以介绍本顿九十年代以后的作品。如果容忍大胆揣测,不妨说本顿很可能没有什么大突破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三十年的辛勤耕耘成果,应当能确定他的价值和地位了。在抽象美术领域内,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形式感,利用现代的技术、工艺和材料,大力开掘几何形等抽象形和色彩的表现力,创造出适应西方现代生活的兼具美感和诗情的金属雕塑:或许可以说,这就是本顿最主要的成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