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日本第41届谷崎泣一郎奖揭晓等
作者:佚名
2005 年 10 月 13 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75 岁的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 2005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为品特“发现了在日常闲聊下的深刻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品特使戏剧回归到它的基本元素:一个封闭的空间和不可预知的对话。人们在这些对话里受到彼此的控制,一切矫饰土崩瓦解。”品特出生在伦敦一个犹太裁缝家庭,因受青年时期遭遇的反犹主义影响而走上戏剧创作道路。他的作品风格黑暗,故事主角也多为不幸之人。由于他的语言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英语词汇里甚至因此多了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形容词——“品特派风格的”。主要作品有《生日晚会》、《哑巴侍应》和具有突破意义的《看房者》。他还撰写过广播剧、电影和电视剧剧本,是一位先锋导演。
最近几年,品特一直热心参与反对伊拉克战争的运动。今年 3 月,他宣布终止剧作生涯,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活动之中。法国《世界报》的文学批评家拉法埃尔·雷诺力认为“品特的戏剧含有间接的政治成分”,而诺贝尔奖的选择“越来越激进”。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霍瑞斯表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从不考虑候选人的政治取向,只是希望引导大众去关注那些伟大的边缘作家。
(孟丽)
爱尔兰作家班维尔摘取曼-布克奖
2005 年 10 月上旬,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大奖曼-布克奖揭晓。之前不被媒体看好的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凭借长篇小说《海洋》击败石黑一雄、伊恩·麦克尤恩、朱利安·巴恩斯、扎迪·史密斯等强劲对手荣膺该奖,并获得 8.8 万美元的奖金。据评委会主席约翰·萨斯兰德介绍,此次入围作品是历届整体水平最高的,最后一轮角逐在班维尔和石黑一雄之间艰难展开,结果萨斯兰德投了班维尔的关键一票。《海洋》是班维尔的第 14 部小说,讲述一位中世纪艺术史学家马克斯·摩顿为悼念亡妻回到儿时避暑的爱尔兰小镇的故事。
创立于 1969 年的布克奖在 2002 年因为赞助商曼集团的加入而易名为现在的曼-布克奖。
(孟丽)
T·S·艾略特书信获高价拍卖
美国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 T·S·艾略特的近 50 封书信于 2005 年 9 月下旬以 8.23 万美元的高价成功拍卖。这批书信是艾略特写给他挚爱的教子、菲柏-菲柏出版社所有人之子托马斯·菲柏的,其中还有他创作的一些诗歌和插图。1965 年去世的艾略特曾在菲柏-菲柏出版社多年从事编辑工作,最终出任社长一职。
同时被成功拍卖的还有艾略特写给托马斯的母亲艾妮德的 84 封信件,成交价是 9.962 万美元。另外,艾略特当年赠送给托马斯父亲杰弗雷的一册《荒原》首版签名本也以 5.8 万美元的高价被拍卖。
(孟丽)
英国首届奎尔图书奖揭晓
由英国 NBC 电视台和《Variety》及《出版家周刊》两家杂志的出版商——里德商务信息公司于 2005 年联手创立的奎尔图书奖首届获奖者名单于 10 月上旬出炉。J·K·罗琳和斯蒂芬·金等多名畅销书作家榜上有名。
奎尔图书奖的创立宗旨在于吸引公众对各类图书奖项投以更多的关注。其具体操作办法是:竞奖作家名单由书商和图书管理员按一定的标准先行筛选,例如作家必须有作品登上过巴诺书店畅销书榜,或获得过《出版家周刊》“焦点书评”栏目推荐。然后再由普通读者登录奎尔网站投票,根据票数多寡决定胜出者名单。该奖不设立任何奖金。包括罗琳在内的多名获奖者出席了颁奖典礼,并致答谢辞。
(孟丽)
柯林·马克亚当获加拿大长篇小
说处女作奖
出生于蒙特利尔的加拿大作家柯林·马克亚当在 2005 年获得总督文学奖等一系列图书奖项的提名,并最终摘取了 2004 年长篇小说处女作奖,赢得7500 加元奖金。
获奖作品《一些大事》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一个房屋建筑商和一个城市规划师之间的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评委比尔·加斯顿称该书是他近年读到的最好的作品之一。
34 岁的马克亚当早年曾在英国、丹麦和中国香港生活,高中时移居加拿大的渥太华,之后又因为澳大利亚籍妻子的缘故而成为该国的常住客。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让他在创作之初无法确定故事的发生地,直到第 100 页才定在了渥太华。
(孟丽)
第 6 届《纽约客》杂志节举行
一年一度的《纽约客》杂志节于2005 年 9 月 23 日在纽约市数条露天大街上举行。为期三天的杂志节内容包括小说朗读会、音乐表演、主题讨论会和图书签售等多项活动。开幕当天举行的小说朗读会安排了穆哈麦德·阿里和贾姆帕·拉依里、迈克尔·沙邦和斯蒂芬·金、艾德威奇·丹蒂卡尔和 E·L·多克托罗、E·P·琼斯和玛利莲·罗宾森、安妮·普罗克斯和理查德·弗德、扎迪·史密斯和乔纳森·弗朗尊等众多文坛明星组合配对,为读者奉献了一道丰盛的文学大餐。
(孟丽)
美国作家乔纳森·勒塞姆获巨额
“天才”奖学金
美国马克亚瑟基金会 2005 年 9 月初宣布,作家乔纳森·勒塞姆与其他 24位各行业的佼佼者一道,成为本年度个人奖金额高达 50 万美元的“天才”奖学金获得者。勒塞姆的获奖理由是“擅长将悬念小说、西部小说、科幻小说和喜剧小说等的写作手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为一体,探讨高雅艺术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
(孟丽)
日本第 41 届谷崎润一郎奖于 2005 年 8 月 23 日揭晓,町田康与山田咏美分别以《告白》和《风味绝佳》同时获奖。
町田康,作家兼音乐人。1962 年生于大阪,高中时代起以町田町藏的名字开始音乐活动。1997 年以处女小说《墨墨黑》获野间文艺新人奖及文化村德玛格文学奖,2002 年以《零零碎碎》获芥川奖,2001 年以诗集《土间四十八泷》获萩原朔太郎奖,2002 年以《权现的舞女》获川端康成文学奖。本次获奖作品《告白》是以一起真实的凶杀案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揭露了黑社会头目的内心世界。
山田咏美,1959 年生于东京,1985 年借《床上的眼睛》获文艺奖之机进入文坛,1987 年以《汉城 音乐 情人 唯一》获直木奖,1991 年以《垃圾》获女流文学奖,2001 年以《A2Z》获读卖文学奖。本次获奖作品为短篇言情小说集,共收录 6 篇。不同于以往的是,山田此次将主角锁定在体力劳动者身上,表述“饭菜是比性欲更有力的爱的证明”这一观点。
(李建云)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推出最新作品集
2005 年 9 月,日本新潮社出版了畅销作家村上春树的最新作品集《东京奇谈集》,集中共收录 5 篇作品,前四篇《偶然的旅人》、《哈纳雷湾》、《在某个似乎找得到一切的地方》及《每日移动的肾脏形石头》曾在 2005 年 3 月号至 6 月号的《新潮》杂志上连载,最后一篇《品川猿》则属未发表作品。
此外,《偶然的旅人》和《在某个似乎找得到一切的地方》已经被翻译成英文,并刊登在 2005 年 7 月号的《哈泼杂志》和 5 月 2 日出版的《纽约客》上。
(李建云)
日本一 15 岁初三女生获文艺奖
2005 年 9 月 5 日,日本由河出书房新社主办的文艺奖揭晓了第 42 届得主,埼玉县的公司职员青山七惠(22 岁)与静冈县的初中学生三并夏(15 岁)同时获奖,得奖作分别为《窗前灯》和《平成机关枪》。
三并生于 1990 年,正在念初三,她比后来的芥川奖得主绵矢丽莎 2001 年凭借《安装》夺得此奖时还小 2 岁,成为文艺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得主。据悉,在由大出版社颁发的小说类奖项中,今年1 月虽曾有 15 岁的职高女生河崎爱美获得过小学馆文库小说奖,但普通初中生获奖则尚属首例。关于三并,主办方表示鉴于其目前正面临中考,不方便公开她的个人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她是首次向文艺奖投稿,用的是笔名。
文艺奖的宗旨是发掘年轻的写作能手,知名度颇高,现今的成名作家田中康夫和山田咏美等人都曾获奖。
(李建云)
日本泼普拉社设立最高额文学奖金
2005 年 9 月 15 日,日本以童书出版而知名的泼普拉社对外公布称该社将设立“泼普拉社小说大奖”,奖金为2000 万日元,同时评选出优秀奖 2 篇,各赠 500 万日元。泼普拉社拥有长达约60 年的童书出版历史,5 年前开始刊行一般图书。设立该奖项的宗旨是发掘并支持新的创作才能,求取从青少年到成人老少皆宜的娱乐小说。作者资格不设专业与业余的限制。第 1 届投稿截止期为 2006 年 3 月 31 日,同年 6 月揭晓评选结果。
据悉,2000 万日元是当前日本国内颁给单一文艺作品的最高额奖金。之前的最高额是宝岛社“这部侦探小说厉害”的大奖奖金 1200 万日元。泼普拉社负责人表示,作为后设的奖项,他们之所以设立如此之高的奖金,是因为考虑到新人即使获得新人奖后也无法立即单靠写作来维持生活,故希望将这笔奖金作为对写手的先行投资。
(李建云)
日本第 13 届萩原朔太郎奖揭晓
2005 年 9 月 16 日,日本第 13 届萩原朔太郎奖揭晓,获奖作品为荒川洋治的诗集《心理》。诗歌以邮政编码为主人公,区隔空间,交错插入现实当中的人与事,手法新颖。身为评委之一的作家高桥源一郎在发表评论时称,以现实世界作为入口、意欲进入诗的世界这一点非常新颖。
荒川洋治现年 56 岁,生于福井县,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主持专事诗歌出版的“紫阳社”。荒川此前也曾有多部诗集获奖,如《渡世》获第 28 届高见顺奖,《水站》获第 26 届 H 氏奖,《空中的茱萸》获第 51 届读卖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