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期
为了诺贝尔遗产杀死作者
作者:尤丽娅·伊德里斯 陈淑贤
成为抵御交谈者企图潜入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抵御隐秘的思想或者没有那么隐秘的思想的坚固堡垒。恰在此时出现了品特,他把上述的一切全都否定了,并为此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这种背景上,文学奖至少像是向前伸出的剑柄或者有了“学生胜利老师失败”的意味。因为在品特之后,在没有得到“实际上他究竟在想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无法与人交谈。当然,有时——对此无法回答。
电影剧本作者怎样成为作家
第一个对诺贝尔奖评委会2005年10月13日的决定作出回答的不是品特,而是汤姆·斯托帕德——在健在的英国剧作家之中就知名度而言居第二位,而且第二位的事实恰恰在10月13日已经证实: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的永久的对手和竞争者品特。由此接踵而来的许多问题归结为一点:尊敬的《罗森格兰茨和吉尔登斯吞死了》、《滑稽戏》和其他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剧作家,为什么诺贝尔奖没有授予您而是授予了品特呢?
斯托帕德作为诚实的人对这样的问题作了回答,而且回答真实。因为品特改变了20世纪对待戏剧艺术的立场;因为在品特之后剧本完全按照另一种方式创作;因为品特的戏剧——是新的现象,它在很多方面形成并继续形成了我们在21世纪将要认知的戏剧。不过,斯托帕德的回答中没有指出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决定实际上是重大的轰动性事件,没有指出诺贝尔文学奖首次授予电影剧本作者。
1960年,品特根据罗宾.毛姆的小说改编成第一个电影剧本《奴仆》(1963年),从此开始更加积极地介入电影事业。他更多地创作电影剧本(较少写舞台剧本),与著名导演诸如约瑟夫.劳斯、波尔.施罗德、埃雷依.卡赞合作。电影剧本作者的成功使他坐上导演的交椅(1974年品特根据同名剧西蒙.格莱改编)执导了第一部自己的电影《看管人》,同时还是摄影棚中的明星(1999年在影片《曼斯费尔德公园》中扮演托马斯·贝特姆市长的角色)。
因此,只说品特是著名电影剧本作者远远不够。当英国没有大型电影制作和适合于他的剧本系列时,他便与几位同仁撰写电影史,由此看来,品特不单是善于编排电影对话的能工巧匠和专家。品特在英国电影中是能够与若勒密.艾伦斯或者肖恩·康纳利相媲美的明星。他的电影剧本的对话原封不动地、丝毫不加修饰地用于影片中,取来他的手稿便立刻使用,只是在拍摄前、拍摄中和拍摄后要与他商量。对此,全世界的电影剧本作者只能因自愧不如而懊恼、羡慕和嫉妒得大汗淋漓。
这里还应指出:品特在电影事业上的成功完全建立在他的精湛的改编艺术上。在作为电影剧本作者的四十余年中,他写出25部以上的电影剧本,其中没有一部是他自己的原创,全是由他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奴仆》(根据罗宾·毛姆的小说改编,1963年)、《事故》(根据尼科拉斯·莫斯里的长篇小说改编,1971年)、《看管人》(根据哈特里的长篇小说改编,1971年)、《法国中尉的女人》(根据约翰.福尔斯的长篇小说改编,1981年)、《安慰外国人》(根据耶恩.马克尤恩的长篇小说改编,1990年),还有《追忆似水年华》(根据马尔谢·普鲁斯特的长篇史诗小说改编,1977年)。现在让我们进入最有趣的故事。
就是那个电影剧本的作者
《追忆似水年华》是品特最著名的电影剧本之一,几乎是他的名片。不过,亲爱的读者,如果你绞尽脑汁在记忆中搜寻这是由谁执导的好的(不好的?最佳的?)电影片,那么你将枉费时间。因为没有导演,品特改编的《追忆似水年华》没有拍成电影。
品特作为电影剧本作者的罕见天才体现在他的改编是丰富而多样化的,他的电影语言表达令人羡慕地准确生动。不仅如此,品特还是能够进入电影史的为数不多的电影剧本作者之一,在票房收入极高的电影中名列前茅,改编的电影不是在艺人之家放映的字幕影片,而是在没有拍成电影而出版的电影剧本的扉页上有着耀眼的姓氏。这赋予了电影剧本以极高的文学作品价值,这样的作者是当之无愧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金得主的殊荣就是对此的认可。
品特的电影剧本大部分收集在2000年由伦敦的法贝尔和法贝尔出版社出版的三卷集中,另外还有一些单行本,例如《法国中尉的女人》和《追忆似水年华》。这不仅是电影迷们喜欢读的电影剧本,他们在每一页上都能回忆起相应的镜头,而且也引起了其他文学爱好者的极大兴趣,因为根据很多创作者、狂热崇拜者和评论家的反映,当代文学已经愈来愈多地与电影剧本趋同了。
早在1950年,阿兰,罗勃—格里耶就成功推出了“新小说”——或电影小说,其叙事特点是“镜头技巧”也就是叙事似乎是通过照相机镜头进行的。“新小说”在激烈的文学革新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罗勃—格里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昂巴》在1961年出版,也就是比品特的电影剧本《奴仆》的创作和出版仅仅早两年。此后,罗勃—格里耶与品特在一段时间内在电影—文学新开垦的园地上相互较量,但不久品特遥遥领先,这首先是因为他不在发掘新的题材方面难为自己。
作者的杀手和题材的卫士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剧作家——不是什么别的而是题材的创作者。在这个意义上,品特,尤其是就电影剧本作者的身份而言,无论如何都不能被认为是这样的剧作家,因为他的任务不是创造自己的题材,而是他人题材的卫士。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剧本改编的艺术价值自然在于语言,在于视觉效果,在于寻找其他戏剧元素的电影对应物:从内心独白起到第一人称叙述为止。总之,品特是利用别人穿的衣服的花边装饰自己——借他人作品的题材创新,而他作为犹太裁缝之子,在这种花边装饰方面尤其得心应手,成就显著。
对于那些熟悉原作的细心读者来说,品特的电影剧本是在他人场地上的机敏的比赛:同原作者不停对话;同他人的原文进行争论,对原著嘲讽甚至挖苦。也就是说,他在对原著的乔装打扮和表演方面出色地继承了罗兰.巴特的传统,更确切地说,是反巴特的传统,因为品特作为从事创作的人,实质上是竭尽全力让他人的原文为己所用。
品特的电影剧本从表面上看是无可挑剔地保留了原来的题材,但细心的读者将会找到出乎意料的和毫无理由的修改之处。此时此刻,品特仿佛向读者使了个眼色以示意在这些句子之间的差异,他好像在说:你记得吗?在小说中这句话是怎样说的?而在这里说的将是另一样。他把词句调换位置,对作品中人物姓名的字母玩文字游戏,在长篇小说《安慰外国人》中把小孩穿着“饰有粉色花边和白带子的小裤子”改成“带白花边粉色带子的小裤子”,似乎在这样的文字游戏中可以“找到十种差异”,这种游戏的魔法程度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增加。
并非偶然的是,品特根据其他作品改编的电影剧本最有意思,其中涉及到暗含的威胁、危险、控制、强力,而这些恰恰在他的下列剧本中如出一辙:《奴仆》、《安慰外国人》、《诉讼》(根据卡夫卡长篇小说改编)、《事故》。无论在舞台剧本还是在电影剧本中,品特表现任何事件都没有比表现焦急的等待、骇人听闻的事件更为精彩,原受害者肉眼所看见的历史常常被晶特改变成凶手肉眼所看见的历史,他会在电影剧本中逐字逐句地列举原著中的罪证——在电影镜头一开始仿佛是准确地援引原来小说中的引文,或者是在影片中无法表达的前面提到的“粉色带子的小裤子”。细心的读者对电影剧本来源——文学原著是如此的谙熟,以至他们能够立刻了解这些罪证,自动成为品特以嘲讽口吻讲述的骇人听闻事件的参加者和死亡的目击者,他们不是作者死亡而是机敏杀手死亡的见证人。
并非偶然的是《纽约时报》在1999年把品特称作对世界电影事业产生巨大影响的伦敦东区两位居民之一,第二位有影响的人物是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附 品特获奖的若干电影剧本:
《法国中尉的女人》。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剧本改编奖、最佳艺术片剧本金球奖、意大利多那太罗最佳外语片奖(1982年)。
《事故》。获法国戛纳电影节特别奖、索伦托电影节荣誉奖、比利时剧评家协会大奖(1967年)。
《贪吃南瓜的人》。获英国电影学院最佳电影剧本大奖。
《最后的大亨》。获国家剧评家协会最佳英语片奖。
《看管人》。获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剧本大奖、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背叛》。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改编剧本奖。
《奴仆》。获英国电影剧本作者协会大奖、洛杉矶和纽约剧评家最佳剧本大奖。
《看房者》。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爱丁堡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