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搏击俱乐部节选

作者:[美国]查克·帕拉纽克




  [美国]查克·帕拉纽克/作
  裘德/译
  
  《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一部“酷毙了”的电影,一本“酷毙了”的小说。电影由大卫·芬奇导演,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和海伦娜·邦汉·卡特主演。三位主演自是鼎鼎大名,而作为导演的大卫·芬奇,只需提到他执导的另一部“酷毙了”的影片《七宗罪》也就够了。这部电影改编自一本小说,没有小说自然也就没有这部电影。小说的创作者是查克·帕拉纽克(Chuck Palahniuk),原名Charles Michael Palahniuk,生于1962年2月21日,小说家,自由记者,受教育、工作于美国偏远的俄勒冈州。他有句名言“一个住在俄勒冈、只能读完公立中学的蓝领鼠辈根本无从想象亿万人还有什么事儿是没有做过的……”这自然让人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有钱人毕竟跟我们不一样”的名言。其实这些在作者后来写的再版前言“有过这么本书”里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如果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爵士时代的挽歌,那么《搏击俱乐部》就是现今后工业时代的怒吼。如果说《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年轻人的《圣经》,那么《搏击俱乐部》就是针对现今消费时代年轻人的绝望而发的宣言。不过这么说就不酷了。
  据统计,查克是美国互联网关注度最高的作家,是X一代(Generation X)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搏击俱乐部》获1997年度西北太平洋书商协会奖以及1997年度俄勒冈最佳小说奖。查克的其他主要作品有《幸存者》(1999)、《窒息》(2001)、《催眠曲》(2002)、《闹鬼》(2005)等。《催眠曲》获得2003年度西北太平洋书商协会奖,《幸存者》获1999年度俄勒冈最佳小说奖提名,《催眠曲》和《闹鬼》分别在2002和2005年获布拉姆·斯托克最佳小说奖提名。
  限于篇幅,本次刊出的《搏击俱乐部》是经过删减并删去大部分注释的“精编版”。
  译者
  
  有过这么本书
  
  他俯身向前,他呼吸里是直接从酒瓶里灌威士忌的酒气。他嘴巴从不会闭紧。他蓝色的眼睛从来都半睁半闭。他一手拿了个盘起来的绳圈,那种老式的麻绳,金灿灿的像他的头发。黄得如同他的牛仔帽。是牛仔用的那种绳子,而且他讲话时直在我脸前摇晃手里的绳子。他背后是扇开着的门,有段楼梯往下伸入黑暗中。
  他正年轻,小腹平坦,穿件白色T恤,脚上是棕色牛仔靴,带厚厚的跟儿。他头发在牛仔草帽下金灿灿的。一条皮带系住蓝色的牛仔裤,皮带上佩了个巨大的金属带扣。他瘦伶伶的白胳膊,晒成光滑的古铜色,就像每个牛仔穿的尖头靴子的尖儿。
  他眼睛里蒙着细碎的血丝,他说要抓紧绳子,紧握不放。然后拖着那条绳子开始往下走,他牛仔靴的靴跟砰地砸在一级台阶上,然后是下一级,再一次重重地敲打木头台阶后,我们就进入黑暗的地下室。在黑暗的地下室,他拽着我,他的呼吸中是威士忌的酒气,跟医生办公室里的棉球一模一样,在给你注射前擦酒精的冰凉触感。
  又往黑暗中走了一级后,那牛仔说,“闹鬼地道之旅的首要规则就是你不能谈起闹鬼地道之旅。”
  我停住脚步。那绳子在我们之间仍松松的,像个揶揄的笑。
  “闹鬼地道之旅的规则二是你不能谈起闹鬼地道之旅……”
  那绳子,那纤维编结在一起的触感,猛地擦了一下我的手,差点滑脱。我仍站在原地,把绳子往回拽了一下,说:嘿……
  那牛仔在黑暗中说,“嘿,怎么了?”
  我说,那本书是我写的。
  我们之间的绳子紧了一下,越来越紧。
  绳子拖住了那牛仔。他在黑暗中说,“哪本书?”
  《搏击俱乐部》,我告诉他。
  那牛仔往上倒退了一个台阶。他靴子在台阶上的敲击,听起来更近了些。为了看得更清楚,他把帽子往后压了压,两眼直对着我,眨得飞快,他呼吸里的酒气像加了啤酒的威士忌一样浓,像是对着一个呼气测醉仪,他说:
  “有过这么本书?”
  没错。
  之后才有了那部电影……
  之后多娜泰拉·范思哲才将刀片缝到男式时装中,称之为“搏击俱乐部款”。之后才有Gucci的时装模特裸着上身,眼睛涂得乌青,满身伤痕血迹斑斑绑着绷带在T型台上走秀。之后Dolce & Gabbana才在米兰肮脏的地下室里发布他们的最新男性风尚——光滑的1970年代衬衣印上大幅照片,军用迷彩图案的裤子和紧身、低腰款皮裤……
  之后小伙子们才开始用碱液或强力胶水在手上烧出吻痕……
  之后全世界的小伙子们才开始采取合法行动将名字改为“泰勒·德顿”……
  之后Limp Bizkit乐队才在他们的网站上打出标语:“泰勒·德顿医生建议服用有利健康的Limp Bizkit”……
  之后你走进“欧迪办公”商店购买粗制白色斜纹布标签用料时,才能在艾利包装盒(产品号8293)上找到个简单的标签,上面印着:“泰勒·德顿,造纸街420号,威尔明顿市,特拉华州19886)……
  之后巴西的夜总会才开始出现拳斗,有些夜晚年轻人才会一直打到死才罢手……
  之后《标准周刊》才开始宣称“阳刚之危机”……
  之后苏珊·法露迪的书《失信:美国男人的背叛》才出版……
  之后杨百翰大学的学生才开始为他们在星期天晚上彼此对打的权利而战,坚称摩门教的律法中并无禁止他们的“普罗沃搏击俱乐部”之规定……
  之后犹他州州长的公子迈克·里维特才被控妨碍和平及在一家摩门教堂内非法经营搏击俱乐部……
  之后《洋葱》报才披露了“缝被子协会”的内幕,说一帮老太太定期在一家教堂的地下室聚会,渴望“赤手空拳的纯手工缝制行动”,而“缝被子协会的首要规则是你不能谈起缝被子协会”……
  之后“周六直播夜”才有了专题讨论:“‘像个女孩般搏击’俱乐部”……
  之后杂志和报社的编辑们才开始打电话,问在他们附近哪儿能找到一家典型的搏击俱乐部,这样他们就能派一位秘密记者前去写篇特写稿了……
  之后杂志和报社的编辑们才开始打电话痛斥、咒骂我,因为我坚称有关搏击俱乐部的一切不过是我的向壁虚构。纯属我的想象……
  之后全国政治卡通片协会才开始放映“国会搏击俱乐部”……
  之后宾西法尼亚大学才专门召开学术会议,学者们将《搏击俱乐部》细细切碎,将其与自弗洛伊德到软雕塑再到阐释性舞蹈的所有玩意儿搅和到一起……
  之后才出现无数量名为“性交俱乐部”的色情网站……
  之后无数量美食评论才以大幅标题自称“咬嚼俱乐部”……
  之后Rumble Boys公司才开始在他们的男用整发产品,摩丝和发胶的标签上引用泰勒·德顿的“名言”……
  之后你才能在洛杉矶发现各种喷漆绘制的涂鸦,宣称:“泰勒·德顿一直活着”……
  之后得克萨斯人才开始穿印着“拯救玛拉·辛格”的T恤……
  之后才出现各种未获授权的《搏击俱乐部》舞台剧……
  之后我的冰箱上才贴满陌生人寄给我的照片:鼻青脸肿却开怀大笑的面孔以及在后院拳击台上的格斗……
  之后这本书才以几十种语言出版:Club de Combate, De Vechtclub, Borilacki Klub, Klub Golih Pesti和Kovos Klubas……
  之后才有了所有这一切……
  其实原本不过是个短篇。不过是为了在工作时间消磨掉一个漫长的下午。我不想让小说里的角色从一个场景走到另一个场景,必须得找个办法大肆砍、砍、砍。要跳跃。从一个场景跳到另一个场景。不能让读者感到厌烦。要将小说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来,不过只留下每个方面的精髓。只要核心时刻。然后是另一个核心时刻。然后,另一个。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