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美国新生代作家概述

作者:孟 丽




  每一代人都自有其生活准则和审美情趣,反映到文学创作,则体现出不同流派的交接更替。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坛热闹非凡,先是“新潮”和“先锋”派引领风骚,接着“70后”作家登场,但刚刚开唱,便被直奔市场而去的“80后”占领阵地,抢尽风头。那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文坛,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海明威、福克纳和厄普代克等大师之后,今天又是哪些年轻作家在表达时代的声音呢?
  在已届不惑之年的名家队伍中,总能见到乔纳森·弗兰岑、迈克尔·沙邦、裘姆帕·拉依里、戴维·佛斯特·华莱斯、艾德维茨·丹切凯特、莫尼卡·阿里、大卫·米切尔等的身影,而紧随其后的则是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家,他们正在迅速崛起,并渐渐显露作为未来的旗手所该具备的实力和风采。在此,本文将对这一批文坛新星稍作概述。
  戴夫·艾格斯(Dave Eggers),1970年出生在芝加哥,曾创办《Might》杂志,2000年凭借着回忆录《怪才的伤心之作》(A Heart breaking Work of Staggering Genius)一举成名。作品讲述了艾格斯在21岁时,父亲因肺癌猝亡,三十二天后母亲也因胃癌撒手人寰,面对失去双亲的巨大打击,两个哥哥选择了逃避,只留下艾格斯独自照顾年幼的弟弟。这本是一段心酸的往事,艾格斯却用夸张、嘲弄的搞笑手法来叙述故事,以此告诉人们有时微笑才是战胜苦难的唯一良药。作品出版后极受好评,曾入围年度普利策非小说奖。其实,这不是一本纯粹的非小说,很多部分实际已经小说化了。2002年,艾格斯发表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你该知道我们的速度》,讲述的是两个好朋友要在一周环游世界的旅行中花掉三万两千美元的故事。在2006年的新作《什么是什么:华伦天奴·阿恰卡·邓》中,艾格斯将人文关怀寄托在一位旅居美国的苏丹难民身上,用他的眼睛和语言来讲述苏丹内战,讲述他避难美国的生活和经历,讲述分崩离析的世界对渺小的个体带来的恐惧和绝望,这本书入围2007年国家书评人奖。
  加布·哈得孙(Gabe Hudson),1971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丁市,毕业于得克萨斯州立大学,在布朗大学攻读美术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约翰·霍克斯小说奖。他的作品多半发表在《大西洋月刊》、《纽约客》、《乡村之声》、《McSweeney’s》、《Black Book》、《GQ》等主流文学刊物上。哈得孙曾服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预备队,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海湾战争,回国后发表了短篇小说集《致总统先生的一封信》,描写了这段战争经历。作者用黑色幽默的手法虚构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意在表现海湾战争对当时的美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借此抨击战争的罪恶。该书曾入围年度海明威笔会奖,被《乡村之声》、《GQ》等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图书,并获得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颁发的苏考夫曼奖,被译成七国文字,作者本人也因此被《绅士》杂志誉为“美国最优秀的新人作家”之一。目前哈得孙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创作班任教。
  Z·Z·帕克(Z.Z.Packer)是以短篇著称的非裔作家,1973出生于芝加哥,成长在亚特兰大,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天分,被视为明日之星。1994年帕克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次年被授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完成在艾奥瓦大学“作家工作坊”的学习,随后获得了斯坦福大学“史蒂格纳奖学金”。2000年帕克在《纽约客》上正式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在别处喝咖啡》,2003年又出版了同名短篇小说集,《出版家周刊》赞美说“该短篇小说集赢得了《纽约时报》、《哈波斯》、《纽约客》和其他所有文学评论刊物的最高评价”,并且入围福克纳笔会奖、《纽约时报》最佳小说奖,而帕克本人更被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钦点参加“Today Show”的好书俱乐部。2005年,帕克获得了著名的“古根海姆奖学金(小说类)”(Guggenheim Fellowship)。目前,她是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写作专业的高级客座教授,正在创作一部描写美国内战的长篇小说,内容是关于曾经在内战中捍卫美国西部领土的著名骑兵部队“水牛战将”(the Buffalo Soldiers)。
  朱迪·巴德尼兹(Judy Budnitz),1973年生于亚特兰大,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1996年进入纽约大学作家班学习,在校期间就有作品入选25岁以下美国小说、年度最佳幻想小说等数个年选奖,1998年毕业时短篇小说集《凌空飞跃》出版,被评为《纽约时报》年度好书,次年长篇处女作《假如我会告诉你》入围了2000年的“橘子”女性文学奖。2005年,她发表了另一部短篇小说集《漂亮的美国大宝》。
  艾丽卡·克劳斯(Erika Krouse),1973年出生于科罗拉多州布尔顿市,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英国文学及创作班,获硕士学位,作品散见于《纽约客》、《亚特兰大月刊》、《故事》、《犁锄》以及《山南度》等重要的文学刊物。她曾获露丝·恩德希尔小说奖,以及长条面包作家协会(Bread Loaf Writer’s Conference)奖学金和席瓦尼作家协会(Sewanee Writer’s Conference)奖学金鼓励,目前定居于美国科罗拉多州布得尔市。她的第一部小说《有空来看我》为她赢得了帕特森小说奖,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并被译成六国文字。
  妮可·克劳斯(Nicole Krauss),1974年生于纽约,长在长岛,先后就读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主修文学与艺术史,自小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未上中学前即已开始阅读亨利·米勒、菲利普·罗斯等大师作品,19岁时开始在《巴黎评论》《Ploughshares》等刊物上发表诗作,小说散见于《纽约客》等。2002年,克劳斯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走进房间的男人》,同年获得《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好书,《绅士》称赞她是“全美最佳新秀作家”。2005年,她发表了又一部长篇小说《爱的历史》,这部作品是从她2004年发表在《纽约客》上的同名短篇小说扩展而来,一经问世,立刻登上畅销书榜,并售出全球多个国家版权,奠定了作家的国际文坛地位。作品的主人公李奥是位住在纽约的退休锁匠,他心中埋藏着一个秘密:六十年前在祖国波兰,他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情人艾玛,有一个不能相认的儿子,还有一本他自己写的小说《爱的历史》。书中的主角就是情人艾玛,因为战争,李奥只能与艾玛天各一方,并把手稿托付给好友保存,但李奥永远也不会知道,作品最终在南美洲问世了,不过作者并不是他。而在纽约,14岁的单亲少女艾玛与失去丈夫后寄情翻译的母亲相依为命,并努力为母亲寻找新的伴侣,此时,有人想出高价请艾玛的母亲翻译《爱的历史》。艾玛被母亲的译稿深深吸引,开始寻找书中那个与她同名的姑娘。三个不同的家庭因为一本书、一个名字,因为执着与追寻而联系到了一起。
  妮尔·弗洛伊登伯格(Nell Freudenberger),1975出生,曾就读于哈佛大学英语系,之后前往印度教授英文,还担任过《纽约客》助理编辑,短篇小说《现实生活》曾获1998年哈佛校友奖。2001年,她在《纽约客》新人专号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幸运的女孩》,并在2003年推出了同名短篇小说集,获得巨大成功,得到主流文坛的接纳,赢得马拉穆德笔会奖。这部小说集大都描写旅居亚洲的美国人的异乡生活经历,内容引人入胜,内涵深刻。2006年,她的长篇小说《异己者》出版,书中的主人公袁昭是个中国人,他从北京艺术家聚集的东村前往美国举办个人画展,并在圣·艾塞尔姆女校担任艺术老师。他寄居的那个美国家庭危机四伏,女主人和姐夫偷情,孩子们叛逆难驯,袁昭本人也陷入一段情感纠葛不能自拔。作家试图通过这部作品来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艺术家,艺术家和作家如何彼此借鉴,他们又如何从家人和朋友身上寻找创作的灵感和细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