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唐人为何要将李白杜甫并称为“李杜”
作者:子 规
一唱都护歌,心摧泪如雨。
万人系磐石,无由达江浒。
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苦。
是诗以乐府旧题写凄苦时事,事先就定下了悲情基调。诗歌极写纤夫劳动生活的沉重艰辛,且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造成惊心动魄的感官效果,在人民性上并不输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古风》其三十四、《秋浦歌十六首》其十四等也都是这样的佳构。
李白与杜甫—样,都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宽广的人文胸怀,关心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诚如王运熙、杨明先生所识:开元、天宝年间,“经过一批诗人的共同努力,我国古典诗歌关心政治、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不仅得到恢复,而且有了重大发展。而李白与杜甫,则是其中的光辉旗帜。”,[3]看来,仅在忧国忧民一项,“李杜”并称也是古今皆然,无可争辩的。
三、友情的长久,美丽的永恒
李白与杜甫相知相交,是中国诗坛的千古佳话。据闻一多先生《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证,李、杜初交是在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被群小谗毁而辞别长安,经商州大道,于三五月间在洛阳与杜甫相会,“遂相从如弟兄耳。”[4]当年秋,李、杜相约漫游梁宋故地(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高适也参加了进来。他们三人性格相近,情趣一致,或登高眺远,极目寒芜;或弯弓冻泽,呼鹰逐兔;或放马平川,寻古探幽;或煮酒投壶,高唱《大风》;或臧否时事,纵论今古……杜甫后来在《遣怀》中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状藻思,得我色敷腴”,表现出对这段时光的依恋之情。
郭沫若先生还根据李、杜留下的互相唱和怀念的诗篇指出:李、杜“不仅趣味相投,而且信仰接近。在一同饮酒赋诗,六博畋猎;也在一同求仙访道,并准备采药还丹。杜甫第—首《赠李白》的七绝,便是当时李杜二人的合影。”[5]“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中有云:‘怜君(指李白)如弟兄’;又云:‘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看来他们好像比兄弟还要亲热。他们在一道的时候分不开手,不在一道的时候便终日怀念。”[6]
杜甫现存一千四百四十余首诗中,直接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就有十首,如果算上涉及李白的其他诗篇,即达将近二十首之多。而李白有关杜甫的诗今虽仅存四首,却首首情深意长,显示出一种真挚温馨的情谊。李白有—首题为《戏赠杜甫》的诗,郭沫若先生认为过去一直“被人误解得厉害”。全诗如下:
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于日卓午。
借问别来大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旧唐书·杜甫传》说:“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并齐,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对此,郭沫若先生评论道:
这真是活天冤枉。诗的后二句的一问一答,不是李白的独白.而是李杜两人的对话。再说详细一点,“别来大瘦生”是李白发问,“总为从前作诗苦”是杜甫的回答。这样很亲切的诗,却完全被专家们讲反了。……唐代以诗歌取士.做诗的人们因用心做诗而致身体瘦削.并不是什么丑事。……那诗亲切动人,正表明着李白对于杜甫的深厚的关心。这和杜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一绝,直可以说是一唱一和。[7]
杜甫的《赠李白》写道: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沙愧葛洪。
痛饮狂敢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首诗将李白与杜甫这对意气相投,心心相印的好友嗜酒如命并借酒跋扈,傲视万物的气概生动地层现出来,当如“李白与杜甫的双人合像。”[8]
李白有很多酒友、诗友,如在东鲁生活期间结成“竹溪六逸”,在长安时期结成“饮中八仙”。但是,与李白最贴心、最灵犀相通的还是杜甫。杜甫有《饮中八仙歌》说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极赞李白上不臣君王,下不事权贵,粪土王侯,浮云富贵的独立人格与磊落襟怀。而李白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隋。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说“怀念杜甫的情绪竟如汶水一样长流不断,有鲁酒也不能忘情,有齐歌也不足取乐。这情谊还不算真挚吗?”[9]
真挚的友谊,美好的回忆,一直荡漾在李白与杜甫这两大诗人胸间,成为他们积极进取,万难不屈的一种源源动力。所以,从唐以后直至今天,人们都以“李杜”并称,以纪念这对志同道合的诗友、战友,歌颂友情的长久,美丽的永恒。
注释:
[1][2][5][6][7][8][9]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第308页,310页,157页,156页,162—164页,309页,16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
[3)《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第226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4]闻一多:《唐诗杂论》,第43页,大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