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转化

作者:吴擎华



  道德是人格的魅力所在,仿佛水仙花的幽幽馨香。智慧和道德是人生翱翔的两支翅膀,缺一不可。道德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尺度。一个没有道德理想和高尚情操的民族是不健全的,是缺乏活力和希望的。
  
  一、人类共享的道德原则
  
  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道德传统的文明国度、礼仪之邦。我们的先民所创造的道德风尚,是今天我们宣传(“八荣八耻”,开展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宝贵道德资源。“以德治国”是中国自古以来优良的文化传统。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命题,影响极其深远。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人重视道德,而西方人更偏爱理智。相传夏代尚“忠”,殷人尚“敬”,周人尚“文”。三代的风尚虽有差别,但礼俗相沿,人重伦纪,提升道德,改良世风,裨益于政治、人生,却是变中的不变,这就是中国的道德传统。自古以来特别看重伦理道德,是中华文明鲜明的民族特性和魅力所在。
  道德是伦理学、哲学的一个万古常新的主题。人类共享许多相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观念,有人将其称为“黄金规则”。这些是全人类共同的道德资源,而且是,“不可取消的和无条件的道德规则。”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主张:“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伊斯兰教说:“你们当中,谁若不想要兄弟得到他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谁就不是信徒。”佛教说:“在我为不喜不忧者,在人亦如是,我们何能以己之不喜不忧加诸他人?”这些不同的文化都具有基本的道德信念,即尊重他人和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对生命价值以充分理解;强调人的自我尊严。在这些“黄金规则”中,中国古代圣贤的贡献巨大。孔子的恭、宽、信、敏、惠表现了对他人尊重,“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表现了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陆九渊主张“收拾精神自作主宰”,则显示出强烈的道德自觉与人的自尊。
  
  二、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天,当我们感叹道德生活质量尚待提高时,外人深感不解: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如何还有道德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呢?
  大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思想文化,孔子及后代诸儒构建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五常(仁、义、礼、智、信)虽有其积极的社会效应,但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却不同程度地腐蚀着人们的道德。然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却以极端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给予了全盘否定,十年“文革”则更将传统道德践踏得体无完肤。今天的人们正是在这种尚未厘清传统道德的是是非非、尚未辨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状态下进入社会转型期的。
  社会结构既在变革中转型,基本的人伦关系亦当在转型中变革。社会变革最大的事件发生在经济领域。过去的小农经济向工业化转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社会中个体仅是家庭中的一角色,缺乏主体性和独立性。而市场经济以平等独立的个体为主体,追求利益是其直接目的,本质是交换。市场是一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在市场交换的过程中产生了自由、平等、独立的权利意识,涌现出了勇于负责、开拓进取的精神。但在这个过程中因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和执法不严,就不免产生钱权交易和欺诈行为。人们一方面领略了金钱魔力,同时也体会到道德水准的下降。传统的道德意识与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相撞后,人们暂时无法解决这种矛盾,从而产生了道德困境。与此相应,在现实社会中便形成了不同的人群,如有人仍在发扬传统的美德,为人利人,无私奉献;有人利己兼利人;有人为己利己,既不利人,也不损人;有人则损人利己;而最坏的就是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人。
  应该说,在市场经济运转中,在正常的商品交换中,并不提倡免费服务。因为那样在社会上必然会产生寄生阶层。现今谈道德建设不可回避“利益”或“金钱”。义利关系自古以来都是任何道德学说都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理想主义忽视了人的正当利益,因而永远无法实现。道德应该是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能认同和实践的社会规范。我们应明白金钱本无罪恶,其罪恶在于人恶,比如有人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整体利益,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社会不安。
  
  三、如何走出道德的困境
  
  今天社会中许多美德都能在传统的文化中找到源头。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创立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这个体系以“仁”为总纲。只有具备了仁、智、勇三种好的品德,才是人格完善的人,才能称得上圣贤。“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或者说“泛爱众而亲仁”,“仁”是根本,其他一切美好的品德都从这里开始;所谓智就是知仁,认识和体悟仁;所谓勇就是勇于为仁,当仁不让。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土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的精神可以在这里找到依据。孔子对于“义”也很推崇,提出了“君子以义为上”。仁和义都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准则,根本上是一致的。仁是内在本质,义是外在行为表现。根据仁爱的标准,合理合情的行为被称为义举,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钱财称为不义之财。孔子把“中庸”作为人格完善的标准。“中庸”是孔子道德伦理学的辩证思想,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许多道德规范,如职业道德的总原则中尽职尽责乐于奉献,最大限度履行应尽责任和义务;商业道德中平等的态度,灵活精神,竞争与合作精神;人际关系中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尊老爱幼,都是传统美德在某种程度上的内化。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律是一种强制的约束,具有潜在的威慑力,对人的行为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是硬的规则;而道德则是自律,是人们的内心约束。很难说道德与法律哪个更重要。我们应在主张法治的同时,厉以德治,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我们现在正处在道德困境之中,如何走出困境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提几点建议。1.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长抓不懈。道德新风的形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参与共建;道德观念、信念需要宣传,使之深入人心;道德风气的抑恶扬善需要新闻监督,形成弘扬真、善、美,打击假、丑、恶的社会氛围。2.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应加强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核心是道德纪律。家有家规,家中应尊老爱幼,夫妇平等,形成民主的家庭环境,努力建立新型的民主家庭。村民应建立健全村民公约,做到克己奉公、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营造新型的、富有人性温情的社区。学校应有明确的校纪校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企业单位要有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使员工都能做到爱岗敬业。整个社会则用公民道德规范来维系正常运转。3.从国家角度来讲,应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是道德建设的调节器。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应在道德建设中负着领导、协调、组织的具体责任。4.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崇德修身。美德的馨香能增添个人的人格魅力。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创造辉煌业绩。5.从机制上说,道德需要良好的机制保证,使勇于行善、救人助人的“英雄”不至于“既流血又流泪”。启动、强化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激励机制,使好人一生得享平安。
  道德是一种生活践履,需身体力行,从身边小事做起。正如古人所说,在日常生活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上行下效,领导干部要作好表率,“为政以德”,带动公民不断提升道德自觉性和道德自律意识。公民应勇于自我负责,懂得“八荣八耻”,从而养成高尚的品格,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四有”新人。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