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高阳名实考

作者:阿 波



  顾颉刚先生在《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说:“高阳氏是有的,见《左传》文十八年,但没有称他为帝。”战国时屈原在《离骚》里云:“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子说他的祖先是高阳。《史记·五帝本纪》却说帝颛顼名日“高阳”。我国的上古史,高阳是个很重要的名称。弄清其来历和所指之实,对于回复我国上古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阳”指岷山之南的地域
  
  岷山古称“高山”,山之南为“阳”,岷山之南被古人称为“高阳”。岷山古称“高山”,可从《山海经》里得到内证。
  《海内东经》云:“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高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经文所言岷三江,指今松潘、若尔盖、九寨沟三县交界处的岷江源、白龙江南源和白水江源。在甘南地域,白龙在北称“北江”,白水在南谓之“南江”,至今还有此称。“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此“城都”是古羌语“广都”的翻译,指蜀国在今文县境建的城,史称为“都广之野”。南江是白水江,白水发源于九寨沟西南,其处属岷山无疑。由此可说明高山是岷山的一种称谓。岷山称高山由来已久,这要追溯到古羌人把岷山呼为“癸山”。
  三星堆神殿屋盖有一画符,当是原始的“癸”字。此符甲文变形较多,如郭沫若《释支干·癸》里所载。在岷山地域本教寺院里,如“尕咪寺”,尚能见到“三卍”。“卍”被唐武则天钦定为“万”字,疑其当源于癸。古蜀国曾有高阳氏“三天子”(《海内南经》),即“三癸王”。《说文》云癸字“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这个解释虽不错,但水流方向说反了。按三星堆的“癸”形符,乃以中心圆点示意高地;圆点外四方的四朵浪花,示意四水源于高地向四方流去。它应是“高山流水”之义,指“昆仑四水”之地(按:《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赤水出焉……洋水出焉……黑水出焉……”)。由此“癸”孳乳出“高山”义。
  《史记·天官书》里的“癸”,演变成“奎”和“胃”(音愧)。“奎为沟渎”,指岷山地域水源丰富;“胃为天仓”,指岷山地域是容量很大的“天府”。奎和胃是“癸”的声假字,同时亦加以转注,“奎”示高大义,“胃”则示包容义;前者如言“高山流水”,后者似云“水从四方流入地中”。有趣的是《说文》把“癸”转注为“葵”,云:“蜀,葵中蚕。”很可能古有“蜀在癸地”之说。由于许慎认定蜀为蚕,于是就给它加上草头成为“葵”。蚕是吃桑叶的,葵遂成了桑的别名。这是极大的误会。我们现在已知道,“蜀”不是蚕,在古羌语中指的是“鱼”。因而“癸”当指“高山”(嵩),即岷山,蜀是岷山地域之鱼国。岷山在古似应称“癸山”。
  古羌语支族,他们把岷山的确叫“癸山”,然而却被《山海经》写成了别字。《大荒西经)一作“桂山”,一作“盖山”。桂与癸同音,盖与癸近音,它们的意思就是“高山”。今羌语言高也呼“盖”,又呼“尕”。若尔盖、毛儿盖之“盖”,就有“高”义。平武县白马同胞言跳“朝盖”,实言“朝高”,也是高义。《天官书)云:“危为盖屋”,此“危”代指“昆仓”,说昆仑是“高屋”。可见汉文献中还残存有古羌语。本教寺庙呼“尕咪”者,羌藏语皆言“高兴”义;甘南的高海,迄今仍呼“尕海”。岷山在早被古羌语呼“癸山”,言“高山”。《大荒西经》的“桂山”和“盖山”,盖是高山,指今之岷山。
  岷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日照大体照射在山之南,所以形成了山北为阴、山南为阳的说法。岷山古称高山,于是古人就把高山之南的地方称为“高阳”。《海内东经》所言之“桂阳”,原指“癸阳”,也就是“高阳”。高阳指岷山之南,是个地名概念。高阳所指的地域,大体是今岷江和涪江上游地带,其地在岷山之南,也在岷山之下。
  
  二、高阳氏族是从岷山下来的人
  
  生活在“高阳”地域的氏族,被史称为高阳氏。高阳氏是从岷山下来的,文献有记载。
  《大荒南经》:有緍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佼坛。
  《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
  《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上引记载讲的是高阳氏三大族的来历。“倍伐降处缗渊”,指虎族“降”到岷江上游;“昌意降处若水”,指羊族一支“降”到今涪江上游。“缗渊”即“岷渊”,“渊”指渊源处,又指深沟峡谷。“若水”指“黑桑水”,“若”古字作“聂”(即桑,见《说文》),古羌语言黑呼“若”,故“若”言“黑桑”。“若水”是黑水的特指,只言与蚕桑有关的黑水。“若水”今名“涪江”。“涪”音“伏”,古羌语言“白蚕”;黑桑在蜀王时改图腾色相为白色,而言“涪”。《大荒西经》将“涪”作“互”,言“互人国”。在古蜀国,“涪江”读重唇音“朴江”,古羌语义为“蛇江”。蜀王是蚕变的蛇,故传说叫他为“白石(蛇)”。今涪江上游,《山海经》写作“沈(蛇渊)”,是蜀王诞生的地方。《大荒北经》云:“丘西有沈渊,颛顷所浴。”“颛顼”,古羌语言“鱼(王)”,古羌语把“鱼王”叫做“蜀王”,即呼为“颛顼”(参见拙文《释蜀》,载本刊2005年第6期)。“颛顼所浴”的“浴”,不是洗澡,而是指“出生”。古羌语“浴”当读“育子”,“羊水”的意思。今羌汉都言“羊水”而育。《山海经》多言“浴”,皆指出生,是为内证。倍伐与昌意“降”到缗渊和若水,其地大致在今松潘县地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已成商人起源的古证。但商人是从哪里来的,至今没有定说。苏秉琦先生在《中国古文明新探》里说,商人可能来自东北。我们暂且搁下这个问题不谈。“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很可能指的是高阳氏的“知鸟”(蝉)族。论证这个问题很复杂,只因“商”是高阳氏三大族之一,同是从岷山“降”下来的古族,不能回避它,在这里只能简要地谈谈。其一,“玄鸟”是“燕”,是知鸟族早期演化出来的图腾相,但其本相是蝉,古羌语谓之“章尾”或“鸱吻”,即“知鸟”。所以知鸟族又演化出“益”之名,所谓伯益、柏夷就是“伯燕”。其二,知鸟族又被叫做少昊,又作左言“蓐收”,即“鹄叟”。少昊名“鸷”,鸷为“执鸟”合文,说明“鹄”是“知(执)鸟”所变。知鸟族与真正的鸟族通婚后,《山海经》称其为“鸟危”,它的图腾相为“翟”(由象形演化出来的汉字)。“翟”,古羌语读复辅音“哲狄”,后来分化为“哲”(如翟姓)、“狄”(如墨子名翟)两音。《史记·殷本记》说商人的祖先是“简狄”,也就是古羌语呼“哲狄”为“翟”,说明商人的祖先是知鸟族。其三,史称“舜荐禹于天,为嗣”时,禹辟“商均”于阳城(见《史记.夏本纪》)。又有传说禹很谦虚,欲让位给“伯益”。“商均”与“伯益”,系知鸟族层累地重名,其实他就是鸟危族的“鼓”,《尧典》名之“欢兜”,史称之“帝喾”和“柏灌”。这都是古史的悬案,皆系“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顾颉刚先生语)。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