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云阳张飞庙的书法碑刻艺术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王兴国



  张飞庙作为长江三峡工程建设中一处需要异地搬迁保护的文物景点,2004年已顺利依照原貌从云阳长江段下游(原旧县城)对岸迁徙到上游十多公里的新县城对岸,原有建筑中的每一片瓦都在新址保持了原貌。作为三峡库区一处重要的文物景点,张飞庙在书法碑刻方面展示出十分丰富的历史价值和重要的文化价值。
  传说三国大将张飞在阆中被叛将张达、范疆杀害后,二人携其头颅投奔东吴;在途中闻听吴蜀言和,遂抛头颅于江中。头颅流至云阳,被当地渔夫拾得,当地人建庙宇相祭,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阆中张飞庙、云阳张飞庙。后者似乎规模更大一些。坐落在云阳县(现属重庆)城南岸的张飞庙,始建于蜀汉末年,有“文藻胜地”之誉。庙内现珍藏有文物千余件,其中尤以书法碑刻、木刻为胜。一千七百多年来,张飞庙历经多次修葺、扩建,其中最主要有两次:北宋宣和年间和清同治九年。同治九年的那次由当时的住持僧瘦梅多方化缘募集资金修缮庙宇,并遍寻名人书画在庙内刻石、刻碑,才形成今天张飞庙的书法碑刻规模。
  在张飞庙书法碑刻形成的过程中,除了住持僧瘦梅以外,还有何今雨、彭聚星、刘贞安等石刻工匠和书画名人起到了奠基作用。
  何今雨(道光中叶——1903),四川遂宁人,著名金石家,专攻石刻,长于行草书,清光绪初年间寓居云阳。住持僧瘦梅闻其名,雇请至张飞庙镌刻书法。他是张飞庙书法碑刻的主要制作者和奠基人。
  彭聚星(1854—1922),云阳县西坪(今云阳镇)人氏,川东著名书画家,少时即爱好书画,闻名县城。光绪十四年中举,光绪二十四年补考国子监学正,拜张之洞、翁同稣为师;后升任学部主事。辛亥革命后,彭聚星以清遗民自居,载书回故里云阳,以诗文、书画会友。以他当时的财力和身份,他在离开北京前购得了大量世面少见的金石书画善本,成为日后张飞庙书法石刻的基础支撑。他在家乡养病时,曾常去张飞庙清玩,与住持僧瘦梅、金石家何今雨结缘,遂将其所藏书法善本墨迹提供给张飞庙刻碑。同时,他还广泛搜集古今名迹用于刻碑。彭聚星的苦心经营,蔚成张飞庙书法碑刻之大观。同时,张飞庙前“江上风清”四个榜书大字,亦是彭聚星手书,敦厚遒劲,简朴大方。多少年来前往谒庙者莫不为之倾倒。
  刘贞安(1871——1934),万县南岸四郭里(今属云阳)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画家。他是20世纪书法大家刘孟伉先生的伯父,刘盂伉书法即受启蒙于他。刘贞安于光绪二十八年中举,次年进士及第,先后任永宁、印江、开州等地知州、知县,辛亥革命后回归故里,靠卖文讲学为生,是以彭聚星为首的川东书画群体的重要成员。刘贞安是张飞庙书法碑刻工程的直接参与者与经营者。张飞庙里不少碑刻所附跋文即为刘贞安所书;同时,庙里的一些碑刻原件亦为他所提供。书法方面,刘贞安善汉隶、小篆、楷书等体,线条遒劲,自成一格而卓然成家。
  正是在上述几位川东书画名人的大力经营下,张飞庙才形成了颇为壮观的书法石刻、碑刻。现存的78件书画作品,大约由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1.由彭聚星、刘贞安、史锡永等人提供的历代书法名家善本或墨拓片刻制,如汉《张表碑》、唐颜真卿《争座位帖》等,这是庙内碑刻的主要部分。2.近代书画名家作品刻碑,如赵熙的书法楹联、颜楷的《刘子四箴》等。3.张飞庙过往香客善书法者所题辞或遗刻,如《大汉纪元年春游张王庙题客》、《抗日战争难民避乱题刻》等。4.现代以来在云阳出土的部分古代碑刻和县内其它地方的书法遗存移至张飞庙者,如20世纪60年代云阳中学出土的《康祚夫人墓碑》、唐《天监碑》、《广政题刻》等。这里略举几例以飨读者。
  南朝《天监碑》,原高47厘米,宽72厘米,正文阴刻,竖四行,24字“天监十三年鄱阳王任益州军府五万人从此过故记之”,文字完好无损。碑尾有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宋人题记18字,又有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宋人游览题跋隶书40字。该碑正文径约5厘米,题字比正文略小。据《梁书》记载,此碑系梁武帝萧衍之弟萧恢任益州都督,途经朐忍(今云阳)时的记事碑,为国内现存很少的萧梁时代石刻。该碑原置于飞风山麓濒江石壁上,后移至张飞庙内保存。其书法极为率真,充满自然质朴之气,极耐观赏。该碑是研究南朝碑书及宋人隶书风貌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张表碑》,传为汉翼州从事张表墓碑,传世极少。近世有湖北宜都人杨守敬从旧拓本中双钩上木,镌刻成板,由飞青阁收藏,后由彭聚星收藏转摩刻石并跋文。碑由著名金石家何今雨之徒云阳姚仁寿镌刻而成。全碑共15块,每块高32厘米,宽39厘米,计389字,碑尾彭聚星跋文56字。此碑隶书寓圆于方,幽远朴厚,自然平和,别具风采。
  唐《许夫人戴氏墓碑》,高92厘米,宽48厘米,刻于唐咸通六年(865年),楷书,通碑327字,典型的唐人楷书但又非颜柳欧系列,由此可见唐楷的广阔书风,书法端庄遒美,法度严整。
  历代著名书法家著名碑帖翻刻作品,如颜真卿《争座位帖》,木刻,长234厘米,高36厘米,刻工精细传神;苏东坡《石恪画维摩赞》,木刻,行书,高34厘米,长117厘米;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石刻,行书,共37块,现存3l块,每块高52厘米,长66厘米。后者系苏东坡书法的代表作。它极其逼真地展示了苏轼中年遭贬,壮志难酬,苦闷彷徨而倾情于书所显示出的刚健豪迈、情感起伏的文化内涵。后人评其创作水平当不在“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之下。其他如黄庭坚六条屏《幽兰赋》,米芾《虹县诗帖》,王守仁《客座私祝》,张问陶书法条幅,郑板桥的楹联及条屏,刘墉、翁同稣、何绍基等名家的书法条幅、条屏等,都很好地翻刻保存了历代名家的书法遗迹。特别是黄庭坚书《唐韩伯庸幽兰赋》采用的是彭聚星收藏的善本重刻,加上何今雨高超的刻碑技艺,极精微地重现了黄庭坚书法圆劲苍茫,质朴豪放,笔力深沉,自然凝练的艺术水平。
  张飞庙的书法碑刻历经数代,在住持僧瘦梅、近代金石书画家何今雨、彭聚星、刘贞安、史锡永、姚仁寿等人的努力下,终于成为名满川东的三峡地区书法碑刻遗存重镇。作品年代跨越自汉直至民国数代,各家兼备,琳琅满目,因而自古有云:“张祠金石,甲于蜀东”。尽管这里面也夹杂着少数真伪难辨,艺术水平粗俗的碑刻作品,但总的来讲,作为三峡地区最为重要的文物收藏地之一,它是三峡地区书法碑刻遗存的一座宝库,为古今三峡地区的书法人才的培育起到重要的熏染和启蒙作用,也为三峡地区书法艺术的繁衍与流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作为三峡地区的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张飞庙书法碑刻生动地再现了晚清至民国年间三峡地区在野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存状态,再现了三峡地区的人文精神。如果你有暇去云阳张飞庙游览一番,你会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这里雕刻精美的书法碑刻和所积淀的深厚的三峡地域文化精神。
  作者:重庆三峡学院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