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漫话釜溪河上的歪脑壳船

作者:程龙刚



  橹船歪脑壳,五支为一(亻单)。
  行止如雁行,恰运一俄盐。
  ——刘慎知:《富荣场景诗·盐船》
  帆樯林立,橹船竞发,是清末至民国时期自贡釜溪河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时移世异,如今,釜溪河风平浪静,橹船了无踪影,我们只能从被誉为“当代清明上河图”[1]的老照片中去追忆其昔日的荣光。橹船究竟什么模样,脑壳为何是歪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又神秘消失——是很值得探讨的。
  
  一
  
  釜溪河又名盐井河,是沱江的一条支流,由旭水河、威远河在大安区凤凰坝双河口汇合而始,流经自流井、重滩、仙滩、沿滩、詹家井、王家井、邓井关等场镇,在富顺县李家湾注入沱江,全长73.2公里。釜溪河天然落差19.1米,平均比降0.03%,曲折迂回,弯曲系数为2.21。洪水期与枯水期相比,其水面宽度变化较大,比降平缓,易受沱江洪水倒灌影响。
  釜溪河上的橹船造型非常独特,船头由右向左歪扭,船尾由左向右歪扭,形成船头与船尾相反方向的小倾斜,因此,又被称为“歪脑壳船”、“歪屁股船”、“歪尾船”。歪脑壳船长14米,宽2~2.5米。歪脑壳船还有一条长达16米比船本身还长的船橹(梢),所以,在史书中其学名为“橹船”。歪脑壳船共有6个船舱,船头长4米的部分叫剪子,用于搁置零星杂物,以后依次叫走舱、桅台舱、前宫舱、后宫舱、太平舱、火舱。太平舱是船工用桨(长约4米,用柏木做成)划船的地方,火舱用于船工们烧火做饭,其余各舱皆用于装盐包。船尾叫后剪子,用于放置零星用具,船行上水时也用来聚缆拉船。除船头和船尾之外,歪脑壳船每舱都有篷盖,中间两舱的篷盖是固定的,其它舱盖则是活动的。歪脑壳船通常载花盐90包(每包270斤),或巴盐120包(每包218斤),约12吨。由于水运引盐按俄配盐行驶,每俄盐需5只船联组装运,配备船工6人,合装一(亻载)盐,俗称“一惮”。
  釜溪河在唐代武德初年(618)开始分段通航,但航行条件很差。因此,自贡地区的食盐运输,宋代以前主要是陆运,以人力背、挑和畜力运输为主。之后,釜溪河水运逐渐发展起来,但仍以陆运为主。清康熙三十五年(1796),釜溪河河道疏凿后,全线通航,逐步成为自贡盐场运输食盐的主要通道。清初水运为自贡盐产量的70%,清末为80%,抗日战争时期占到90%以上,年平均运输量高达17万斤。自贡盐场所产之盐远销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200余个州县,供全国1/10的人口食用。自贡盐场的运盐船经旭水河、釜溪河,将盐运至邓井关载盘验税后,转入大船由李家湾入沱江,再入长江,运销各省。同时,自贡盐场生产和生活所需物资,如竹、木、油、麻、豆、粟、米、炭等,也大多经河道运入。[2]据统计,从民国初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水运食盐497.93万吨,燃料549万吨,毛竹15.8万吨,木料74万吨,粮油食品4.5万吨,合计1141.23万吨。[3]
  清咸丰、同治前,因釜溪河水浅狭,大船不能出入,运输食盐的船舶是一种名为“黄瓜皮”的小船,只有这种小船才出入方便。清光绪三年(1877),自贡地区的食盐改办官运。为利于食盐运输,官运局决定“增堰蓄水”。于是,从次年(1878)起对釜溪河航道再次进行整治,在金子凼以下共增修石、板堰7道,加之道光年间(1821—1850)在重滩、仙滩、沿滩和老鸦滩修筑的4道石、板堰,水位提高1.5米,淹没19处浅滩,使水运能力大大提高。釜溪河航道拓宽,船只吨位加大,歪脑壳的橹船应运而生,并成为清末至民国时期釜溪河上运输食盐的专用船。
  
  二
  
  那么,自贡釜溪河上的运盐船为何要制造成歪脑壳和歪屁股(尾)的特殊形制呢?
  釜溪河从自流井到邓井关这段河道弯曲狭窄,峡岸束江,波翻浪涌,水流湍急。对此,当时的隆昌县令朱云骏有诗云:“船迎层雾上,峡束怒涛飞。”[4]不仅如此,釜溪河十里九滩,从关外至邓井关计有钓鱼台、金子凼、斑竹沱、斑鸠石等险滩57处;其中,最险滩5处,枯水滩22处,洪水滩35处。由此可见,釜溪河航道运输条件较差,河窄滩险,洪水时湍流毁船,枯水时水浅搁舟。这正如民国20年(1931)《富顺县志》所描述的:
  过自流并,至牛心滩,乱石嶙峋,水涸,大舟不能上。又至百节滩,中多巨石。大水浪险,出峡子口,左受阮家坟之水,至金子荡,右受戴家沟之水,东北流绕樊家坝,东流屈曲为重滩……又南为仙滩……径沿滩双溪口,水涸乱石丛积,货栽尽出空舟,牵挽始上,前上下舟相争致讼,知县熊葵向谕,以双单日分上下,至今为例。至簸箕滩,左受马溺溪水……双绕雁滩坝,合望子河。又过三梅滩受芦溪水。又过王家井至老鸦滩,水涸险讯……过太原井,至邓井关洞梁滩,水涸槽狭洞高,舟用多人牵挽始上,势甚险恶……
  为了适应釜溪河这段十分艰险的河道,船工们设计制造出了一种颇为奇特的运盐专用船——歪脑壳和歪屁股(尾)的橹船。
  首先,船头和船尾逆向歪扭的橹船,十分巧妙地适应了釜溪河道狭窄的要求。釜溪河面不是很宽,特别是枯水期,可用的有效航道宽度就更为有限,上下相向而行的船只很容易迎头相撞,这样就会造成卡船。一旦发生卡船,满载盐包的下行船只就会大量堵在河道中,待放水期水头一过,就会被搁浅在河道里。为了防止上下相向航行的船只卡船,在釜溪河中的行船规则是“无论上行还是下行,船只一律走左手”。橹船船头统一从右向左歪扭,不易向右撞上相向而行的船只;即使迎头相撞,因“各归左手”,也不会卡船。橹船上行或下行从后面撞上同方向的前面的船尾,因船头和船尾向相反方向歪扭,就会很好地“回到左手”。因此,橹船向相反方向歪扭的船头和船尾,使釜溪河因河道狭窄发生撞船而卡船的难题就应刃而解了。
  其次,船工们把橹船船尾做成由左向右歪扭的歪屁股,非常科学地解决了釜溪河弯大急曲的难题。屁股歪扭的橹船,船尾高耸,左舷与船体不相对称,把屁股扭到一边,便于行驶“之”字型航道。船工在过滩时站在船尾便于观察滩漕的弯曲度,手持船橹,自如应对。所以说,歪屁股船正是利用这种“歪”,使其在急流险滩中从容而过,游刃有余。同时,橹船船尾呈鸭尾状,适宜过埝放滩时的水位落差,以减缓颠簸倾斜,保持行驶平衡,比较安全。[5]
  第三,船工们把橹船船头做成由右向左歪扭的歪脑壳,异常有效地化解了釜溪河流湍滩多的险状。釜溪河险滩密布,水流如飞。运盐船一旦撞上险滩,就会造成船毁盐失。然而,这种情况被橹船从右向左歪扭的船头有效地化险为夷了。当橹船下行遇到险滩时,从右向左歪扭的歪脑壳可以轻而易举地避让,不会使船体与险滩正面相撞。与此同时,橹船高高向左翘起的歪脑壳船头也起着压浪的作用,以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