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略说长江三大古文化区等

作者:谢芳琳等



一石的重量达120斤,这与广汉月亮湾出土大石璧接近。联系到月亮湾出土玉石璧也形成从小到大的组合系列,所以,冯汉骥、童恩正先生认为,广汉月亮湾大石璧应是权衡之石。两先生进而提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周某些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石璧,有可能就是这种衡石。”
  笔者认为,关于广汉玉石璧衡权说的认识是含有合理成分的。因为迄今为止对三星堆古遗址的发掘,尚未发现其他可以充当衡权的东西,故而暂且将衡权同玉石璧联系起来看,是应当允许的。此外,除了广汉遗址外,长期以来,在成都羊子山等地也发现大量的大小、厚薄、轻重有序的石璧。这样,我们便可以将上述石璧一衡权说放大到包括后来立都于成都的整个古蜀国的范畴内去思考了。
  从情理上讲,在上自商代,下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范畴内,古蜀国是应当拥有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以及能够“均物平轻重”的衡器的。否则,是不可能支撑起一个人丁兴旺、经济发达而使四海企羡、商旅纷至的发达的古蜀社会的,是不可能架构起一个堪与商周中原文明相颉颃的同样为国人骄傲、同样可以彪炳史册的举世瞩目的三星堆一成都文明的。
  
  释夏
  阿 波
  
  华夏子孙特别钟爱“夏”字,因为它是我们的祖宗,史称为“三代之首”。
  夏,它可作姓,又可表示夏朝、夏季、夏历、夏国等义项。然而这都不是它的本义。我国古史的“夏朝”,史称其开国者是大禹,他为何要用“夏”来称“自己”呢?难道他建国时是在“夏季”吗?他立国的地方叫“夏地”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四季中的第二季为何叫“夏”,禹立国的地方又为何名“夏”呢?
  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在探索“夏”,但总是没有满意的答案。自从广汉三星堆两坑文物出土后,人们又讨论起“夏”来。借此时机,弄清“夏”字的起源,将对我们认识古史夏代,具有重要意义。
  
  一、斗柄南指天下皆夏
  释字,先要弄明其形、声、义,尤其是产生此字的时代背景。“夏”字的形声义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淡漠的也许只是时代背景。
  《鹛冠子·环流》中说:“斗柄南指则天下皆夏”。我国远古的先民,很早就知道斗星的斗柄所指可以“建四时”(《史记·天官书》)。古人把斗柄所指亦叫做“平秩”。《尚书·尧典》云:“平秩东作……以殷仲春……平秩南讹……以正仲夏……平秩西成……以殷仲秋……平在朔易……以正仲冬。”邓少琴先生在《巴蜀史稿》中说:“斗柄所指日建。”《汉书·历律志》谓之为“斗建”。斗建四时,鹗冠子是这样说的:“斗柄东指则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则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则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则天下皆冬。”其中的斗星之柄南指,人间正是“夏天”,当斗柄垂直下指,下地(北半球)就是仲夏之时。
  斗柄南指之地,古人称为“下地”。《尚书》言“皇天后土”,“后土”即言“下地”。《山海经·大荒西经》云:“下地是生噎。”姑不论“噎”是谁,可能指的是一王,此言“下地有了王”。《海内经》又云:“后土生噎鸣。”噎后多一鸣字,也不论噎鸣是谁,此亦言“下地有了王”。下地即后土,逻辑是很清楚的。岷山地域古族言“下”,指的是“天之下”,也就是斗柄南指所指的“下地”。郭璞在《山海经图赞·岷山》中说:
  岷山之精……始出一勺……作纪南夏……
  郭璞的岷山图赞,道出了三层意思:其一,“勺”是斗星的别名,言斗柄南指岷山;其二,岷山是斗建的“下地”,也就是“后土”;其三,“纪”指世系(代),又通“季”,言岷山是“南夏”,指岷山为夏纪之王土。郭璞是有所本的,他是第一个提出《山海经》是“夏后之迹”(《注山海经叙》)的人。我们从《山海经》里也看得出来,岷山地域的古族,把岷山列入“中山”,他们生活的地方被叫做下地,统治下地之王称为“后土”,这片土地也可称为“夏地”。
  甲文无夏字,也无“夏季”的提法,也许商人把“夏人”叫其他名目,言“夏季”用的是月令之类的别样名称。岷山古族在没有“夏”字之前,是否言夏季为“下季”,我们尚无证据。不过从岷山古族命名的规律来看,他们在“炎纪”时似乎把夏季叫“炎季”,诚如“斗柄南指则天下皆炎”。在“蜀纪”时又因“斗柄南指则天下皆蜀”,把夏季又叫“暑季”。直到今天,炎热天和暑热天都是夏季的俗称。《天官书》云:“定诸纪……皆系于斗。”郭璞说岷山“作纪南夏”。这个“纪”与“季”是相通的,记可训季。它们之所以互训,因其皆系“斗柄南指”的产物。“夏”与“下”也是“斗柄南指”的产物。在没有“夏”字之前,已有了“下”字。当“夏”字出现后,“夏”就被赋予了“下”的涵义,并把“下”的读音依附(赋)于它。故“下”也可训“夏”。《海内经》上说:“帝俊赐羿彤弓素赠,以扶下国。”这个“下国”,指的就是“夏国”。根据这个材料,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帝俊指的是舜,羿指的是夏启,下国指的是禹建的“夏国”。
  
  二、“夏”是一位“中国之人”
  汉代许慎的《说文》,对夏字进行了精辟的说解,但似乎不为世人所深究。尤其是他说“夏”是“中国之人”,人们就先入为主地把夏人放在了后世的“中原”,而没有联系夏字的人形来加以考察。《说文》云:
  夏,中国之人也。从叟从页从臼,臼两手,夂两足也。
  《说文》释“页,头也。”显然,许嗔说“夏”字之形是有头、有两手、有两足的“人”,并叫他“中国之人”。多么奇妙,这完全是给“中国之人”画像。“夏”为何被称为“中国之人”呢?我们又要回到“斗柄南指”。
  岷山古族建国、立王,都要在斗柄南指时进行“斗建”。斗建的时间在仲夏,这时的斗柄向下指着下地的中央。《淮南子》上说:“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中央”是正中,所以岷山古族把斗柄南指之土谓之“中土”(中央黄土),又谓之“中州”、“中囿”。这就是古人所讲的“中国”。古之“中国”,有中心国的涵义,也就是“中央之国”。岷山古族所建的国家,称“中国”可能始于大禹,但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时都叫做“中州”。
  传说在大禹的时候,岷山高阳氏的大禹才划定出“九州”。《海内经》两次说到禹定九州的事:
  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所定的九州,和后世“九州四岳的扩大”(顾颉刚先生语)有联系,但所指地域不同。禹所在的“中州”,正如《华阳国志》所言,在“梁岷之域”。九州又称“九囿”,“囿”是“国”的意思。《华阳国志·巴志》云:“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言蜀与巴同国。古之巴蜀就是“中国”。巴蜀是岷山地域古国,郭璞说岷山“作纪南夏”,是证岷山地域之人是“夏人”,也是“中国之人”。20世纪40年代,罗香林先生曾提出“夏人发祥于岷江流域”之说(《说文月刊》第三卷第四期)。这个说法很大胆,在当时甚至连“假说”的资格都成问题。我们在郭沫若先生著于同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