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休闲旅游文化中的“贵生”思想
作者:栾海燕
一、研究休闲旅游文化中
“贵生”思想的必要性
文化是休闲旅游业的核心因素所在。目前,研究文化对旅游的影响大都集中于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如艺术、音乐、建筑或工艺,忽视了文化对旅游的深层次影响分析,如价值观、行为准则、期望、体验、满意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重复访问等。事实上,吸引并满足特定市场的能力往往依赖于心理需求,并且也是高度依赖于心理上的购买动机的,比如对所购产品的文化及心理上的诠释。①
再进一步讲,成功的休闲旅游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良好的交通、酒店以及度假设施。实际上,它是依赖于深刻理解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而成功的。
旅游业以文化为原动力,文化价值内涵影响到整个旅游进程的演化与发展,其中传统的“贵生”思想占据重要地位。“贵生”是以生命为贵,崇尚获得全身心的满足感。人们外出旅游,是为了获得一种休闲与放松,获得适于自身的美的享受;是基于文化视点,寻求顺应自我的满足感,在异地的文化相似或文化差异中,通过切身感受,找到一种生命本源的放松感与归属感。例如古代士游,名人雅士游历山河,其目的就是想寻求一种精神的回归,寻求心灵的净化与放松。这其实就是一种“贵生”思想的体现。
旅游者的“贵生”文化寻求过程,是旅游文化研究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旅游文化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休闲旅游文化与
“贵生”思想的基点阐释
1、休闲旅游文化的差异
休闲旅游文化差异,是指在各自主体性文化中的不同指导原则。如果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旅游景观的文化表现一致,并且相互交流补充,旅游者的文化经验就会增强他(她)的文化认同感;如果二者属异质文化,旅游者可能通过内心反思,在文化互动的另一层面上进审视,通过时空转化,也可以刺激文化感受力的复苏。②
处于不同文化群体中的旅游者外出旅游,必然会遇到与本体文化相异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既可以使旅游者找到一种文化补充,也可以令其产生不适应感。比如在近代中西旅游兴起之时,留美先驱容闳、吴中才子王韬、工商界代表李圭等在异国找到一种先进文化补充的同时,也强烈感受到一种文化隔阂。因此虽然多次周游列国,旅居列国,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祖国。这就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旅游陌生。这种旅游陌生,更大量地反映在近些年的大批海外留学生中。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研究旅游者的文化需求,进而研究各旅游群体的文化差异,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每一种文化必然有其核心区与辐射圈,旅游文化也是如此,具体表现在其文化维度上。跨文化旅游者异地旅游,既需要一种文化认同感,也需要一种文化陌生性,以便取得互补效果。在现代旅游开始之初,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师生泰山游,就是自觉希望通过领略北方文化,来实现文化互补,从而开创了女生出门远游的风气。因此,对旅游经营者来说,还需要研究旅游文化维度,找到旅游行为与交流上的差异,明晰客源地主体文化,以便在经营地给予适当再现与补充,使旅游者获得一种身心满足感、协调感,使其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也得到充分满足。如果能使其“来了就不想走”,或者“走了还想再来”,当然就更理想了。这是旅游文化研究的一个重心所在。
2、“贵生”思想
“贵生”思想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仲春纪》中的《贵生》一文。“贵生”思想指以生命为贵,看重生命,这是子华子学派的学说。
《贵生》开篇即言:“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这是说圣人深虑天下的一切事物,认为天下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是为生命服务的。
“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贵生》这里是说,全面顺应天性是最好的,片面顺应生性要差一些,压抑生性最差了。
“贵生”思想注重协调“四官”(耳、目、鼻、口),顺应“六欲”(生、死、耳、目、口、鼻),只要对生命有利,就要去做,顺应人的自然需求,使各种生理欲望得到适当满足。这实质上是一种人本思想,强调以人的本源需求为重,以生命为贵,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贵生”在《吕氏春秋》中的最初含义是以生命本源至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人的生命安全、“四官”“六欲”的满足得到解决,不是作为一种问题而摆在急待解决的位置上。因此,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贵生”思想应理解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系,即要求注重人的精神需求,在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里,缓解精神压力,尊重生命体验中的自我意识,以“人本”价值观念为主导,尊重自我,释放自我,使人获得内在自我价值的充分体验,从而缓解或摆脱外在束缚。
三、“贵生”思想在休闲旅游
文化中的应用体现
1、休闲旅游文化需求中的“贵生”因素
旅游文化需求中的“贵生”思想,是每个旅游者或多或少都拥有的。人区别于其它“存在者”的根本点,是“此在”;而要摆脱对生活压力的恐惧,采取一种“在而不在”的方式,这就是“游”③。于是,从“贵生”思想出发,去向大自然探求并展现人的生命、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便形成了一种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旅游需求。
2、休闲文化旅游开发中的“贵生”影响
当前旅游业的运转,是借助于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不断发掘而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旅游资源地能否吸引游客,成为人们旅游选择的目的地,关键还需看其文化定位是否准确,开发内容是否能满足游客的出游需求。
现代旅游文化需求中的“贵生”心理,强调注重人的生活质量而顺应人对探求生命意义,展示自我价值的心理渴求。这在旅游资源文化开发中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如果能以此为出发点,去加强资源管理与开发,必将大面积地抢占旅游市场,保持旺盛的市场竞争力。
由此看来,重视生命,尊重自我的“贵生”旅游文化直接对现代旅游业的兴衰发展形成决定作用;要保持旅游的活力,就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贵生”思想的当代意义,并使之应用于旅游业。
3、“同质旅游”与“异质旅游”相结合
在旅游动作部门的管理和旅游日常经济行为的运作中,善于发现利用人们的文化需求,诱导人们的旅游欲望,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若资源优势与旅游者的文化倾向同质,那么可利用其文化认同感以开发资源,将目标市场定位为“同质文化旅游者”;反之,则定位为“异质文化旅游者”。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与背景环境、目标市场优化组合的情况下,同时开展“同质文化与异质文化旅游”。
在旅游实践中,还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的文化经济行为:旅游者为满足其文化需求而出游;旅游从业者、旅游地则主要为获取经济利益而提供服务。这种需求错位的结果,导致了二者之间文化身份的不平衡。一些旅游从业者、旅游地所开展的某些违法的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硬性旅游活动”,在旅游实践中产生的某些强者对弱者的“仆从经济”现象,便是这样形成的。而这就势必造成旅游资源被破坏、人力资源遭浪费、旅游市场环境紊乱,旅游者与旅游从业者皆与初衷相违的后果。因此,旅游从业者不能一味着眼于其经济利益,而应多从、甚至首先从旅游者一方的文化需求考虑自己的服务;当然,同时还要兼顾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有将着眼点调个方向,将眼光放远大些,也才会最终赢得旅游者的纷至沓来,最终获得自己所需的经济利益。
注释:
①参见(澳)赖辛格,托纳:《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5页。
②参见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5~68页。
③参见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180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历史旅游学院(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