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泛说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环境意识

作者:薛建祥



  其实一部华夏青史是从各路圣王和豪杰大刀阔爷治理环境开始的。上古神话说:水神共工在与颛顼争夺天帝神位时,盛怒之下一头撞向不周山,使得天的西北方坍塌,大地的东南方陆沉,洪水因此泛滥,人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时,女娲娘娘奋起炼就五彩石,补好了天上的裂口;而地上的洪水依然在肆虐逞凶,涂炭生灵。于是治水的两位父子英雄登场了,他们就是鲧和禹。
  最后洪水被禹治服,人类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大禹奠定了华夏五千年以农立国的基础,也由他而掀开了华夏农业文明的篇章,其功不在秦皇汉武之下。那时,自然灾害频频不断,生态环境异常恶劣,有一个时期,天上居然出现了十个太阳。大批植被被毁灭了,一条条河流被晒干了。当此危难之际,我们的悲剧英雄——神箭手后羿挺身而出,力挽强弓,射杀了九个太阳。而在他完成拯救人类的大业后,自己的娇妻嫦娥小姐,却不堪忍受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恶劣而独吞灵芝仙草飘然奔向月宫,直到现在还在看守着月球。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这位美丽迷人的“老奶奶”就以非凡的勇气和魄力而登上了月球。她可谓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勇闯太空的宇航员,够开放,够另类的。
  说到整治环境,不能不提到黄河与长江这两条母亲河。两条河流既哺育了华夏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但又给人民带来过无穷的灾难。特别是黄河,它比长江更桀骜难驯。也正是这种难驯的气质,人们有时又把它比作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历朝历代都把治黄工作当成事关国民生计和社稷稳定的大事来抓,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数千年来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治黄英雄。
  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环境意识非常强烈,俯拾皆得。经史子集四大类典籍,处处闪耀着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思想光辉,而且洋溢着无比强烈的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敬畏大地的感情;虽未明确提出和我们今天表述方式一致的“环境保护”等字眼,但环境意识和精神却是大体相通的。
  传统文化最大的一个特征是“和”。“和”是一个大的思想或精神框架,其它细的条目都可囊括其下。中国的诸子百家、三教九流以及所有艺术门类和学科中都强烈地表现出“和”的理念。“和”就是和谐,就是和平,就是天人一体,就是完整无缺,就是宁静致远。儒家最讲秩序,鼓吹天人感应,天下的万物都井然有序,孰能不和?天地本是一体,敬天畏地,不做掠夺式开发,当然也就不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儒家的王道政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条以及对圣贤君子人格的倡导,无不是对有序社会的精心构建。道家是最具审美价值的一个学派,它的环境意识也最强烈。太极图由两尾鱼交织成一个优美的圆形,这两尾鱼代表的是阴阳。阴阳是中国哲学里的重要概念,它包涵着朴素的辩证思想。用今天的话来说,阴阳就是矛盾的对立双方。这个太极图传达给我们这样一个观念:天地万物处处有矛盾,但它又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谁也离不开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八卦与五行则更完整地表达了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这些思想作用于人类社会,就表现为休养生息,勿竭地力,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慎始善终,统筹皆顾,无为而治等等治国的方略。道家追求的是成仙了道。“仙”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山,人入山则为仙,由此可见道家对山水的无比热爱。他们炼形化气,修身养性,只为的是与天地长相守,永远驻留在这妖饶美丽的大自然怀抱。由于爱己贵身,怕遭污染,所以他们对居住环境无比的挑剔。他们远离红尘的热闹,去除一切的俗务,为的是寄身深山林泉,独享山水之乐的清福。他们寄迹何处,就精心地营造何处的环境,所到之处皆成名胜。试看今日的名山大川,人文古迹,五成以上都是他们当年修炼的精舍。
  也正是由于他们独具慧眼的选择与开发,才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这么丰厚的无以计数的风景名胜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道家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的环保先行者,也是旅游业的开山人物。今天,当我们翻阅他们的传记和留传下来的诗文时,那种恬淡无为的潇洒情怀、达观通透的立身之道,依然令我们心仪不已。当然,道家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他们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和不合作主义者,与儒家的匡时救世不可同日而语。
  佛家思想初看似乎没什么环境意识在里面,但细细研判可以发现,他们的“戒杀”观念对于环境保护大有裨益。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从有人类以来直到现在,一直都在减少,近百年来更呈锐减之势。生物的多样性维系着大自然生态的平衡。滥杀滥捕,滥砍滥伐,必然使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由此而导致生物链破坏,许多连锁反应就接踵而至。今天,自然灾害如此频繁,生态环境异常恶化,不正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吗?佛家认为一草一木,一蝇一蚁都是平等的生命;谁都无权去伤害它们,这对于我们难道没有启示吗?佛家同样热爱大自然,哪里有他们的足迹,哪里的环境必然是优美绝尘的。所以,自古就留下“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如果要写一方旅游发展史和环保发展史,千万要给他们记上一笔。
  中国古典音乐里有一首《高山流水》的曲子,这首曲子抒发了这样的感情:面对高山流水,我乐而忘返,物我两忘;我与大自然已融为一个整体,大自然就是我,我就是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这支曲子里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千古绝唱。《关山月》、《春江花月夜》等也具有这种大情怀。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大的一科。为什么画家们偏爱画山水呢?因为山水画最能表达它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其实,中国山水画是道家情怀的一种表达。展开那一幅幅山水画卷,眼前仿佛顿时云雾四起,清新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你仿佛身临其境,畅游其中。中国山水画一般不画人物,如画,也画得极其微小。这是为什么呢?中国人对天地敬畏有加,视生命如宇宙匆匆的过客,不过如一粒微尘般渺小,所以画家们就把自己族类那种谦卑恭顺,安分守己,知足常乐的情结在画卷里定位成一个小不点。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实在太强烈了,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眠于斯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无限的眷恋,认为自己永远是大地的子孙,所以不敢将自己的形象放大到超越山水之上的尺寸。其实这也是一种强烈的环境意识。西方的油画人物画最多,大多近乎于特写,而且裸体画也相当可观。这与西方文化张扬主体性,凸显个人地位是相一致的。
  中国传统文化雍容而大气,有着王者的气度。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保护生态环境等事业来说,它里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矿藏”可供开采。当然,如果把传统文化看成是建设现代化的灵丹妙药,则属无稽之谈;或说什么“儒学兴国”,更是匪夷所思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走向现代化,更需要一种“利器”式的学说或精神,更需要一种“利器”式的所向披靡的气魄。传统文化缺乏这种内容和气质,它毕竟“温情脉脉”了一些。
  作者单位:子长县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