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武则天时改建大雁塔
作者:杨云鸿
大雁塔位于唐代长安城内东南晋昌坊的慈恩寺中,与寺东的曲江池、芙蓉苑,寺南的杏园以及曲江池东北的乐游原,组成了一个范围很大的游览区。
慈恩寺是唐太宗的太子李治(即唐高宗),为纪念他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建立的。由于这是皇家主持修造的寺院,因而特别豪华富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此寺共有“重楼复殿云阁洞房凡十余院,总一千八百九十七间”,都是用栟榈、櫲樟等木料修建而成,上边装饰着珠玉金翠和五颜六色的彩绘。相传吴道子、尹琳、阎立本、郑虔、王维等著名画家,都在慈恩寺内作有壁画。(参见《历代名画记》)
慈恩寺建成四年多以后,根据三藏法师玄奘的建议,又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在寺内修建起高大壮观的佛塔。此塔为玄奘在译经过程中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完成的,这就是最早的大雁塔。塔的表面砌砖,中心是土,共五层,高一百八十尺。(参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将他从印度带回来的梵文经卷和佛像收藏于塔中。
此时的这座佛塔由于系砖表土心的缘故,质量不好,仅仅存在了四五十年,便逐渐坍塌,因而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1年-704年)又予以拆除重建,全部改用砖石砌筑。
大雁塔重修以后的层数和高度,在唐、宋人的记载中很不一致。唐代宗时人章八元《题慈恩寺塔》诗中有两句说:“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大雁塔每层开四个门,当初高十层,所以有四十个门。宋人张礼在《游城南记》中,也说此塔于长安年间倒塌,武则天与王公贵族出资重修,高至十层。可是宋人王洙却在注解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题下引唐人韦述《两京新记》说:“慈恩寺西院塔六层,高三百尺”(《分门集注杜工部诗》第八卷)。宋敏求《长安志》中引用王洙所言亦为同一出处,因而也说这座塔“六级,崇三百尺”。
塔是梵语“窣堵波”,中国古代又译作“率都婆”、“浮屠”、“浮图”、“佛图”、“塔婆”等。岑参、杜甫等盛唐诗人关于大雁塔的诗题或作“慈恩寺浮图”或作“慈恩寺塔”,但没有用“雁塔”这个名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虽详细叙述造塔经过,但却未提及玄奘设计的塔名叫“雁塔”。唐代中叶以后,才出现“雁塔”一名,如唐文宗时人许玫有诗名《题雁塔》;唐昭宗时徐夤《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因成四韵》诗开头则云:“雁塔挽空映九衢,每看华宁每踟蹰。”可以看出把“雁塔”作为专有名词是比较晚的。
慈恩寺在最初修塔时,玄奘曾经建议用石块作建筑材料,修成三十丈的高塔。大概玄奘当初设计的就是雁形石塔。可能唐高宗没有采纳这个方案,只批准修造五层的砖表土心塔。虽然原方案没有实现,但名称却传承下来了。
作者单位:乾陵博物馆(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