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的二十年
作者:刁娅君
3、复员至北平解放时期
在北平沦陷期间,史学研究所曾被日伪组织接收瓜分,损失惨重,以致复员工作甚为艰巨。但研究所同仁艰苦设法,将战时遗留北平散至各处的图书、古物以及家具等大部收回,并将所有战时运往昆明以及在昆明购置的少数资料、图书等运回北平,在此之后又尽量补充设备。⑤此一时期,所中人员与抗战时期大致保持不变。此外北平研究院于1948年还增设了学术会议,历史组学术会议会员包括:徐炳昶、陈垣、陈寅恪、顾颉刚、姚从吾、张星烺、董作宾、汤用彤、李俨。
至于工作方面,此期仍将工作分为北平文献整理、历史与考古三部分,历史部分则偏重于我国西北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许道龄编纂北平内外城庙宇志。徐炳昶继续从历史观点探测中西文化发展的异同,并成《中西文化试探》一书。黄文弼整理并研究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蒙古、新疆所采获之考古材料并撰成《罗布卓尔考古报告》。王静如对古代西北印欧民族和回鹘、突厥、西夏的文字研究,撰成《西夏文字典》。冯家昇对火药的发明及其西传的研究。冯家昇、王静如对突厥回鹘文史资料的释注。钟凤年对于官本水经注与大典本及其私校本的比较,并撰成《水经注校补》四十卷。关于考古方面,战前原有的陕西田野考古工作则扩充于陕甘两省,以探求两者间各时期的文化联系。《史学集刊》于1948年1月出版至第五期,因第六、七期的稿件在新中国成立前既已编辑完毕,因此史学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之后,又陆续出版了两期《史学集刊》。
李书华副院长在1948年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第二次大会报告时曾说:“我们办独立研究院最初的目标,就是要发展中国的科学研究。先使中国科学研究由‘无’变为‘有’,再进一步由‘少’变成‘多’,由‘粗’变成‘精’。办研究院将近二十年的结果,可以说已经达到原定的目标。”⑥
北平研究院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当代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史学研究所在这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战争影响和社会动荡,但所中同仁却艰苦奋斗,把史学研究所办成民国年间较有影响的研究机构,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历史学家与考古学家。回顾历史,我们不应忘记他们的贡献。
注释:
①参见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②参见《史学研究会工作报告》,《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会报》,第6卷第5期。
③④⑥李书华:《二十年北平研究院》(上),《传记文学》(台北),1965年第7卷。
⑤《本所纪事》,《史学集刊》第5期。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硕士研究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