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三台何故称梓州

作者:左 启



  在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三台,旧有鼓桥坊,创修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潼川府(治今三台)知府沈清任为此坊补题“梓州古壤”和“潼水名区”二匾,远近闻名。①
  梓州(治今三台)作为三台古称,据《旧唐书》记载,始于隋文帝开皇(581—600年)初;至大业(605—618年)初,又改为新城郡;至唐武德元年(618年),恢复梓州旧称。天宝元年(742年)再改梓州为梓潼郡。至德二年(757年),于梓州设剑南东川节度(今三台梓州国际大酒店,即唐代剑南东川节度使衙门遗址),三台跃升为东川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开始与剑南西川节度使驻节之地成都,齐名于巴蜀之地。至乾元二年(759年),剑南东川节度辖区扩张为15州,合计89县,梓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地位,如日中天。另据《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初期,三台仍沿用隋唐梓州旧号。咸平四年(1001年),于此设梓州路。重和二年(1119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其后,潼川之号,为元、明、清三朝沿袭,而再也未曾恢复梓州古名。由隋初至北宋末,三台断续使用梓州名号,时跨五百三十多载。
  《民国三台县志》记载,“梓州、潼川,以梓潼之水名也”。②梓潼水也称潼江,是梓江的古称。其源始于江油,流经梓潼县和三台县北龙树、双胜等乡镇,于安家镇入盐亭县;经云溪镇等地,于玉龙镇入射洪县;在宝龙乡注入涪江。其干流全长296公里,流域面积达1353平方公里。③其流域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在故梓州或梓潼郡的辖区内。
  
  注释:
  ①②《民国三台县志》卷一。
  ③参见《盐亭县志》第80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
  作者单位:三台县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