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抗战时期在川的生活书店

作者:高 峰



  生活书店具有独特的“生活精神”,而服务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也可以说是生活书店的立脚点。在经营出版方面,生活书店始终把服务放在首位,为大多数群众服务,为读者服务。迁川的生活书店秉承了一贯的服务精神。1938年春,生活书店成都分店在成都祠堂街开店,主要销售的图书包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著作;社会科学、文化教育及科技书籍;适合战时需要的通俗读物;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文学作品;宣传抗战救国、争取政治民主、介绍抗战形势的文艺小说、剧本等。成都分店的规模较小,工作人员只有十多个,负责人都是从总店派来的,职工则多数是就地录用的青年。书店实行开架售书,任读者自由翻阅选购。为了达到最佳的发行效果,书店根据书刊内容、发行对象以及到书的数量,总是把为数有限的书刊送到需要最迫切的读者手里。对那些即将踏上征途,奔向解放区或抗日前线的读者,书店总是尽力给予照顾。由于读者以青年工人和学生居多,经济力量有限,工作人员就尽量以最优惠的价格把书卖给他们。对于那些不买书而只在书店看书或作摘录的读者,书店也热情地予以接待。为了方便外县及边远地区的读者,书店大力开展邮购业务,并充分利用邮购向读者介绍新到图书。凡是读者需要的进步书刊,不论出版地在哪,分店工作人员都是千方百计地组织进货。有不少书刊就是排除重重困难,从外地运到成都的。[14]
  生活书店不仅以门市部的形式售书,还采取了流动供应的方法。从1939年起,许多大城市相继沦陷,重庆也遭到敌机轰炸,一些市区居民不得不转移到郊区。这样,前方军民和内地城市郊区的居民阅读书刊就成了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困难,生活书店特意成立了流动供应站,由少数职工带上读者最需要的书,在前方和沿途城镇设点临时供应。这种流动供应分为巡回流动和突击流动两种,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战时的军民输送进步书刊,力求“把文化食粮深入到每一个角落里去”。[15]
  生活书店作为一个进步的文化出版机构,除了出版进步书刊外,还积极参与一些抗战救亡活动。1939年5月4日,日机对重庆市区展开狂轰滥炸。生活书店工作人员组织了“生活服务队”,帮助那些在轰炸中无家可归或受伤的同胞。12日夜间,日机数十架狂炸江北县城。第二天一大早,“生活服务队”立即派人赶往江北被炸区,展开抢救活动,并从大火中成功救出三十多个同胞。[16]1939年5、6月间,为了激励前线官兵奋勇杀敌,国民政府发起了党政五大机关征集50万封慰问信的活动。生活书店工作人员积极响应,他们不但自己写慰问信,还动员其家人、邻居和朋友也参与进来,甚至组织小分队到各商店推动店员写慰问信。这样生活书店就在短短的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征集到13万封慰问信,在这一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抗战期间迁入四川的生活书店,秉承其为读者服务的精神,坚持进步的文化出版方向,出版了大量的进步书刊,积极参与抗战救亡活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来,生活书店与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合并,组成了三联书店,并一直存在到今天。
  
  注释
  [1][15]《邹韬奋年谱》,第3页、120-121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
  [2]《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第453页,成都出版社,1990年。
  [3][7][9]陈挥:《韬奋传》,第291、299、296页,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4]《生活书店史稿》,第115-120页,三联书店,1995年。
  [5]肖效钦:《抗日战争文化史》,第297页,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
  [6]姚福申:《中国编辑史》,第41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8]张召奎:《中国出版史概要》,第378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11][12][13]《皖南事变前后的生活书店》,《抗战时期西南的文化事业》,成都出版社,1990年。
  [14]《成都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38页。
  [16]张晓兰:《生活书店的十大创举》,《编辑学刊》2003年第1期。
  
  作者: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