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随园门下红粉多

作者:李祥林



  既替女子说话又广招女弟子,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袁先生难免要成众矢之的,被道学家目为伤风败俗的“异端”。恪守正统的清人章学诚就斥曰:“近有无耻妄人,以风流自命,蛊惑士女,大率以优伶杂剧所演才子佳人惑人。大江以南,名门大家闺阁多为所诱,征诗刻稿,标榜声名,无复男女之嫌。殆忘其身之雌矣。此等闺娃,妇学不修,岂有真才实学可取?而为邪人拨弄,浸成风俗,人心世道,大可忧也。”(《丁巳札记》)不仅如此,章还写有《题<随园诗话>十二首》,对袁枚的诗歌理论大加挞伐,从道德意义上予以全盘否定。这位章学士不无激愤地说:“近有倾邪小人,专以纤佻浮薄诗词倡导末俗,造然饰事,陷误少年,蛊惑闺壸,自知罪不容诛,而曲引古说,文其奸邪。”(《书坊刻诗话后》)在他的眼中,袁氏不但败坏世风,更可恶的是还竭力狡辩。
  特立独行的袁先生思想前卫,行为大胆,又说又做,自然“不能中‘卫道’先生们的意旨”(胡适语),所以得不到恪守礼教正统者认可。此外,也要承认,这位旧时代文人身上确实也表现出多重性,因而后人对其思想和作品的评价分歧很大,正如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所言:“宠之者奉之为‘诗佛’,恨之者欲火焚其书。”[1]今有研究者亦指出:“袁枚是清代中叶最富有个性和才情的文学家,近世文史界的学者还推举为伟大的思想家。然而袁枚一生举止言行颇有些超乎常情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诀绝官场,却不耐寂寞,不去做隐逸高士。他尊孔,又疑孔;不佞佛,也不辟佛;攻击程朱理学,要颠覆其‘道统’,却又痛恶明代‘异端之尤’李贽,称之为‘奸滑’、‘妖魅’。他尊情重欲,不讳好色,强调‘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又将‘情’放大到‘圣人治天下’之心,为尊情重情找到了神圣的依据。他同情妇女,赞赏女子之才,收了许多女弟子,与旧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相异,却又以尚无子嗣为由,先后娶了数位小妾,而且还喜欢追求美妓,颇为人所诟病。一代旷世才子的袁枚,就是这样一位思想、行事从常情常理的眼光看难以说他是伟大还是庸俗的人物,只能采用简单的二分法,说他是既伟大,又庸俗。”[2]
  应当看到,随园主人毕竟生活在封建统治者狂热乞灵于传统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时代。《清史稿》卷一百八《选举三》载:“有清科目取士,承明制用八股文。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谓之制艺。”雍正帝上台即鼓吹孔子“道冠古今,德参天地,树百王之模范,立万世之宗师”(《东华录·雍正元年二月》),乾隆帝亦令学士方苞选批八股时文,编为《钦定四书文》,“颁行天下,以为举业指南”(《南巡盛典》卷十六《祀典》)。清朝统治者不但进而确立了程朱理学的“官学”地位,规定科举考试内容以朱子《四书集注》为标准,而且大兴文字狱,雍、乾两朝因此受株连者不下七八十起。处在这种精神高压的时代,一个异端文人的自相矛盾,多少是可以理解的。
  思想史研究提醒我们,在新观念萌芽生长而旧传统依然强大的时期,一只脚跨出门槛外而一只脚仍留在门槛内的现象,并非是某种偶然性的文化个案。纵观中国文化史,像袁枚这样矛盾的文人士子,其实何止一个两个。就拿大名鼎鼎的汤显祖来说吧,他的《牡丹亭》传奇高声歌颂了青年男女“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真挚爱情,表现出对陈腐礼教和程朱理学的尖锐批判,是明代进步文艺思潮中响当当的代表;但他在《董官贞赞并传》一文中,则记述了一个夫死守节而最终自尽的女子,并且称赞道:“董得嘉名,名曰官贞。岂缘渭浊,故作冰清。凡今之人,尽谓老成。谁言季女,一誓无倾。”同一作者,两样文章,彼此真有霄壤之别。归根结底,古人毕竟生活在古代,时势使然,传统如此,导致他们身上这种文化性格二重性的原因还在于时代和社会。对此我们当作客观分析。
  诚然,随园主人的思想有离经叛道色彩,他在私生活上也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客观地讲,他本人在收女弟子以及跟女弟子们的交往上,态度基本是严肃的,如其作《喜老七首》之三有云:“汉廷夏侯胜,宫中延为诗。以其年笃老,瓜李无嫌疑。我亦大耋年,传经到女士。班昭苏若兰,纷纷来执贽。或捧灵寿杖,或进上尊酒。入谒必严妆,惜别常握手。虽然享重名,不老可能否。”一个“严妆”,一个“握手”,这大概就是师生双方交往的底线了。况且,前面六句讲得很明确,作为“传经”之师,当时他老先生已到了“瓜李无嫌疑”的“大耋年”,还能有多少非份之举呢?至于女弟子么,不少是名门闺秀,他们的父兄或丈夫多是袁枚的朋友;若真有什么苟且之事,想必也断难为世所容。
  因此,尽管在其死后,非议者不少,流言蜚语不少,但袁先生的影响还是随历史脚步传到了现代。作家林语堂提到这位张扬女子诗才的文学前辈时,就不无敬意地说:“中国女诗人的数量虽较男性诗人为少,其传统却一向延续而未尝中断。单单清朝一代,吾们发见差不多上了千数的女诗人,她们都有作品发表于印刷的集子中,其数量亦不可谓少。自从清朝出了一位袁枚(他是反对女子缠足很力的一位诗人),在他的影响之下,树立了女子写诗的新范型……”[3]
  不仅如此,袁氏的名声甚至播撒到海外,连《法国大百科全书》也称赞这个“清代最富有独创精神的人物之一”,说“他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反对正统的伦理道德,坚持为艺术而艺术,捍卫妇女从事文学的权利”,认为他的诗文“清新、生动、感情丰富,颇似法国巴罗克风格”[4]。女权主义在法国传统悠久,随园先生能得异邦如此评价,是不无缘故的。
  
  注释:
  [1]《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第7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石玲:《袁枚诗论》袁世硕序,齐鲁书社,2003年。
  [3]林语堂:《八十自叙》,《吾国吾民》第145页,作家出版社,1996年。
  [4]宋柏年主编《中国古典文学在国外》第599页,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教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