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关于“日照香炉生紫烟”

作者:慧 绘



  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为一首精致的七绝,诗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按通常解释,首句意思是说,阳光投射在香炉峰上,将萦绕于峰巅的云烟雾霭,变成缭绕升腾的紫色云霞,煞是壮观。不过,苗埒先生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他在《唐代文学》1982年第1期上发表题为《日照何能生紫烟》的文章讲:
  去年游庐山,才知日照原来也是峰名,这诗是写暮色苍茫中,遥遥相对的日照、香炉二峰峰顶仿佛如紫烟燎绕,这才更衬托出末二句的瀑布形象,注家注为日光照射,真是隔靴搔痒,“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苗文一出,治唐诗的学者大多予以反对。《唐代文学论丛》第五辑(1984年)载朱金城《“日照香炉生紫烟”新解质疑》一文即是代表。朱文认为,苗先生所说,“初看似乎是一大突破,……但实际上是对李白诗的曲解”。朱文指出,遍查有关庐山较早的史料,都未见有日照峰的名称;因此可以断言,今天庐山山北的“日照峰”原名虽已不可考,也必然是在李白诗以后改的山名。
  对此,王曙先生认为:“据目前所知,日照峰在庐山的牯岭附近北方,而香炉峰远在牯岭之南,二者相距十余公里,不可能同时望见。[1]我们查有关庐山的旅游地图,确如王先生所示。这样来看苗埒先生所言,实际缺乏立论的基础;如此再谈日照、香炉二峰的“紫烟缭绕”貌,颇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
  我们又查《中国名胜词典》,在“江西省·庐山·秀峰”条下,当然不能寻见日照峰的影子。而秀峰(奇峰竞秀之意)诸峰的香炉、双剑、文殊、鹤鸣等则详列在册。[2]可见李白诗的本意着眼的是香炉峰,而不是日照峰。因为他的视野所及,是不会有日照峰的;而当时有没有“日照”这个峰名,还实在是一个未知数呢!我们揣测,苗先生游庐山“才知”的“日照峰”,想必是乡人的一种附会;是先有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诗,后才生造出一个日照峰(指认庐山境内某一未名或不知名山头)的名字来附弄风雅,难怪朱金城先生在史籍上寻不到它,只好以“不可考”来存疑。
  这里,我们还向大家提供一条过去不引人注意的资料,即无论是王(琦)本《李太白文集》,还是两宋本或缪(曰岂)本《李太白文集》,对上引《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诗题俱注云:“一本题云《望庐山香炉峰瀑布》,……”可见当时李白眼中的确是没有日照峰的。
  至于“日照何能生紫烟”一问,朱金城先生在前述一文里引录了明代王祎《开先寺观瀑布记》予以了解答。王祎相关文字如下:
  庐山南北瀑布以十数,独开先寺最胜。开先瀑布有二:其一曰马尾泉,其一在马尾泉东,出自双剑、香炉两峰间为龙胜。……是夕宿寺中,夜半,雨大作。比晓,余未起,应扣门告曰:“瀑布流如故矣”。余欣然揽衣起,倚栏睇视良久。日初出,红光尽照香炉诸峰上,诸峰紫霭犹未敛,光景恍惚,可玩不可言也。应诵李太白《观瀑》诗,又诵笑隐《题太白观瀑图》诗,余笑曰:“安知今日无太白耶!胡可谓古今人不相及也”。比午乃还。
  此外,对于香炉峰在何处,其实也是有争论的。起因是李白还写了另一首《望庐山瀑布》(实为《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一,前引选入小学语文课本那首为其二),起首就是:“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意思讲,我登上庐山西北部的香炉峰,向南看见了瀑布。”而王琦《李太白文集》注此“香炉峰”时引白居易《庐山草堂记》说:“山北峰曰香炉峰”;又引《太平寰宇记》说:“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对此,前引朱金城先生文章对“香炉峰”的位置有一段令人信服的考证。朱先生说:
  庐山香炉峰有三处:一个叫南香炉峰,在山南开先寺附近,和双剑峰并立;一个是小香炉峰,在庐山东北,不甚著名;一个是北香炉峰,在天池山的西北,和东林寺南北相望,我国著名大诗人白居易的草堂就建在它附近。……开先文殊寺即庐山南的秀峰寺,为庐山“五大丛林”之一。庐山的瀑布当然很多,而以开先寺附近的马尾泉及瀑布泉最为有名,根据历来的记载,李白《望庐山瀑布》诗中所写的就是开先寺的瀑布。……由此更可以证明,李白诗中的香炉峰在山南,绝对不在山北。
  我们再查《中国名胜词典》,那上面也引古谚云:‘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数秀峰。”接着便列举山南秀峰香炉、双剑等诸峰…··末了又引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云云。[3]在这里,《中国名胜词典》也是以山南香炉峰开先寺瀑布为此诗所述对象的。至于李白另一首《望庐山瀑布》中的香炉峰,我们以为,诗人描绘的是庐山西北的那一座(不属庐山“秀峰”之列),而不是山南这一座。在西北香炉峰向南看见的那条瀑布,想必没有山南开先寺香炉瀑布那么壮观,所以李白在那一首望瀑布诗里以“挂流三百丈”来形容它。相比这一首写山南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其在气势上要逊色一些;虽然三百丈等于三千尺。不过,李白那首中的“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也是艳煞千古的名句。对他的两首《望庐山瀑布》,我们可各取妙意,也不必厚此薄彼。
  
  注释:
  [1]王曙:《新编唐诗故事集——黄河长江亲情篇》,第610页,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参见《中国名胜词典》,第549页,第548-549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