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禹朝的疆域初探

作者:阿 波



  帝舜与帝禹是同时代的老少之辈。《夏本纪》云:“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禹是舜推荐为王的。所以舜的疆域关系禹的疆域。司马迁的《五帝本纪》里,说到了舜的疆域:
  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讙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这是史迁的编辑。他是借《尧典》的材料来描述舜的疆域。史迁说帝颛顼(即禹)的版图“北至于幽陵”,《尧典》说“流共工于幽州”。这里成了“北狄”。“崇山”指高阳氏的“钟山”,也就是帝颛顼(即禹)的南方交阯,这里又变成“南蛮”。“三苗”没有去过西方,“三危”也不在西方,史迁把它们和“流沙”一样,都错置到“西戎”去了。“羽山”就是“蜀山”,又叫“鱼山”,其地大致在今北川与平武交界地区,被史迁命为“东夷”。帝舜的版图,实际上仍然在岷山地域,其地盘盖在岷山以南岷江流域地带。在前已说到,三危在今茶坪山地域,其南麓就是史称的南海苍梧地。《尧典》言“窜三苗于三危”,指的就是迁三苗到“南海”,即将其驱赶到国之南部。
  《山海经》反映之禹朝疆域,最南就是南海苍梧。《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大荒南经》又云:“南海之中……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海内南经》再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苍梧在什么地方呢?错编在《海内东经》“流沙外者”云:“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白玉山又叫“玉山”,据邓少琴先生《巴蜀史稿》考实,玉山就是今茶坪山中段的“九顶山”。九顶山的地位一定,它的西边就是“大夏”,其西南则是“苍梧”。由此而知,苍梧之地大抵在今茂县与彭州交界地区。这个地方就是“交阯”地域。在《南山首经》里,提到一个“招摇”,左言曰“摇招”,正是交阯。《庄子》把招摇转注为“逍遥”,把“鄣”转注为“知”,编出了两游(《逍遥游》、《知北游》)的寓言。
  禹朝疆域的西境,最远到达了青海地区。《西次三经》上说,“帝之下都”有昆仑四水,其中有一条向西的黑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这个“昆仑之丘”,是传说的古羌人祖地,是羌祖从天上来到下地的都城。这个地方就是今若尔盖北部的纳日玛山地区。直到今天,那里的“黑河”,仍然还是唯一西流的黑水。黑河之水,西流注入玛曲——黄河,沿西倾山之南向西流向青海,并进入黄河的“龙羊”段。黑水西流之“大杅”,其古羌语义则是龙羊。古今羌语呼“大”为龙或马,呼“杅”(音于)为羊或虎。青海东部在古当为“龙羊”地,今地名只剩下了“龙羊峡”。“羊”指人族转注为“羌”,殷墟卜辞里有“龙羌”。这时的龙羌已到汉水流域,谓之“龙羌降汉”。
  禹疆的北境,有注家以“钉灵”为北海,指其为今俄境贝加尔湖。其为汉代新说。“钉灵”为“骆明”的讹变衍生名,指昌意系鲧禹家族之“巫罗”,也就是“嫘祖”。昌意降处若水,若水即今涪江在松潘的发源。松潘的“黄龙”,就是“黄熊”,即鲧的祖地。这里是禹的疆域不成问题,但不是禹疆的北境。禹疆的北境反映在夸父逐日的事件里。我们借史迁的地名来说,禹从交阯迁都到蟠木,这个时候夸父之族叛离了“商均”,如史迁在《夏本纪》里所云:“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夸父族追随禹到了北方。《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图二)夸父逐日是亚神话。他不是追赶太阳,而是“北饮大泽”,所以他是从南向北,而不是随太阳从东到西。这里留下一个地名“河渭”,是夸父族到达地的真实写照。禹朝的疆域,当在夸父所到之“河渭”。黄河与渭水并行之流域,叫做“河渭”,其地可能以渭河为界,主要指天水至宝鸡地带。天水的鲁国,宝鸡的 国,很可能就是随禹北迁之族国。
  禹朝疆域的东境,是一个历史地理之谜。在《山海经》里,比较朴素的记载有五: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
  《大荒东经》:大荒中有山名曰明星。
  《海内西经》:东胡在大泽东。
  《海内西经》:夷人在东胡东。
  《海内西经》:貊国在汉水东北。
  “大壑”,指陕南的汉中盆地。
  “明星山”,指启明星出现之山,当言陕南之太白山。启明星俗称太白星。
  “东胡”指禹的东都,西胡则指禹的西南都。禹从南迁都东北,又称东胡。
  “大泽”,指今甘南天池大泽。禹的都城建在大泽之东,疑其在今天魏山地区。
  “夷人”,岷山地域巴人的变称。“巴”又变为“貊”、“褒”、“濮”等称呼。今尚存褒水之名。《牧誓》言濮而不言巴。
  “貊国”,巴夷所建之国。其位置“在汉水东北”。此“汉水”当指今嘉陵江上游。
  通过辨析不难发现,禹疆的东境大体在今陕南地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河流是古人族文化交流的载体,禹的东境很可能沿着渭水,顺着汉水,向东推进到晋西南、豫西和鄂西。
  由《山海经》所揭示的禹朝疆域,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西至青海,北至甘南,东至陕南,南至川西北地域。这也是禹朝疆域历史地理的真实面貌。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