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关于抗战时在成、渝两地去世的影剧人下葬地
作者:杨泽平
抗战后期早逝于成都的著名影剧人江村(江苏南通人)、施超(福建闽侯人)简况及身后之事,在本刊2005年第3期拙文《疾风知劲草》已有述及。江村、施超灵柩应葬于成都外东琉璃场包江桥李子堰。1989年出版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川话剧运动》(简称《话剧运动》)一书误记江村、施超两人下葬的地方为“成都外东包家桥侧南冲大堰,即外东玻璃厂李家大堰”。
上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之一,导演过赵丹主演的《十字街头》影片,抗战时导演过白杨、施超主演的《中华儿女》影片,又先后在成渝导演过《塞上风云》等进步话剧的著名导演沈西苓(浙江德清人),于1940年12月17日因劳累、贫困病逝重庆,年仅36岁。当时由郭沫若、阳翰笙等主祭,入葬重庆南岸玄坛庙莲花村沙罐窑。(沈西苓所任职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在玄坛庙友于里。)著名影剧事业家、江苏苏州人沈硕甫1943年4月3日为上演话剧《石达开》而辛劳奔走,因心脏病突发,昏厥于重庆临江门坡梯,去世时年仅40岁,当时由郭沫若致祭,重庆作家刘盛亚慨然相助,殓葬于重庆南岸南坪后坝(堡)瓦窑湾刘家祠堂侧。上世纪30年代左联影人、抗战时于成都西北电影制片厂导演谢添主演的《在太行山上》影片(著名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为该片插曲),还在成渝两地导演过《风雪夜归人》等进步话剧的著名导演贺孟斧,1945年初由成都赶往重庆导演话剧《离离草》之际,积劳成疾,于5月10日病逝,年仅35岁。当时由中华全国文协等团体主祭,由刘盛亚助葬于重庆南岸南坪后坝(堡)瓦窑湾刘家祠堂侧。1985年出版的《抗战电影回顾(重庆)》(简称《回顾》)一书中,当年曾主持沈西苓丧事的潘孑农先生在《遥祭沙锅窑》一文误记为:“沈西苓和贺孟斧都葬在重庆南岸玄坝庙沙锅窑”。该书第277页更误记说:“沈西苓、贺孟斧、施超、江村一起,安葬在重庆南岸影剧人公墓”。当年与上述诸君相知的剧作家陈白尘先生在其选集(198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第5卷第208页也误记贺孟斧葬于“沙锅窑”;同卷第359页更误记沈硕甫与贺孟斧均葬于沙“ ”窑。
笔者初查时曾被上述误记引入歧途。潘孑农、陈白尘先生早已仙逝,不能求证;求询当地民政部门和社区派出所,其也茫然,无所应对。后幸得成都车辐老先生与在重庆南岸玄坝庙涂山路447号居住、曾为原中央电影摄影场演员白杨作衣的朱绍林老人并及刘盛亚先生的遗孀魏德芳老人指点,方得以缩小调查范围;又到当地找乡民质证,终于发现有关地名系经当地乡民用土语发言说出,而外省人则以普通话记音,从而造成讹读误记。如用川话说琉璃“场”(cháng),会误记为琉璃“厂”(chǎng);时间一久,“琉璃厂”又被误记为“玻璃厂”。又如包“江”(jiāng)桥被误记为包“家”(jiā)桥。再加上地理概念不清,以致于《话剧运动》一书第266页对墓地地名的记述出现交叉误记的现象。
笔者查遍重庆玄坛庙周围二十里内,并无“沙锅(guō)窑”地方;后得玄坛庙莲花村村民沈林祥引导,经村委会主任杨秀珍证实,才知莲花村一带官山(坟山)旧地名为沙罐(guàn)窑。斗转星移四十多年后,潘孑农先生因讹听而误记为“沙锅窑”。实际上这一带过去并没有“影剧人公墓”,只有一些外省人同乡会公墓;至四十年后由《回顾》撰著者张冠李戴,遂有《回顾》第277页把葬于成都的江村、施超说成葬于重庆的描述。事隔近半个世纪的陈白尘老人回忆也有误。他将瓦窑湾误记为相距甚远的沙锅( )窑。
据笔者调查,上述五位先行者的遗骨在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并无亲人前去移墓回乡;“大跃进”时成渝两地这类墓地坟山被铲平为田土,根本无从寻觅。沈西苓先生之子曾于本世纪初千里迢迢由沈阳专程去重庆玄坛庙寻觅父亲遗骨,准备移葬故乡浙江德清县。但因无准确记载,他当时茫无头绪;后听乡民说距玄坛庙数十里的鸡冠石镇童子岭(为“桐子林”之误)是坟山,于是仓促上童子岭取黄土一抔返故乡,重建其父衣冠冢。
当年这些怀着挽救民族危亡之志,先后入川为抗战影剧事业呕心沥血、筚路蓝缕的先行者,为激励大后方人民坚定抗战意志,与巴蜀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虽清贫如洗,仍栉风沐雨;不畏艰险,志在千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来得清白,活得壮烈,逝于国难,浩气长存,令后世人不能忘也!他们的墓虽已不在,但遗迹却风范永存。这里更正对他们安息地名的误记,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纪念吧!
作者单位:峨眉电影制片厂(成都)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