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雅士名厨黄敬临

作者:张骥子



  对联内容涉及时政,处处流露出对在后方“紧吃”的达官贵人的讽刺、对当局征收苛捐杂税的反感。当时重庆市政府官员感到不是滋味,假全川大旱,号召”节约救灾”,禁售奢侈高档食品为由,称“姑姑筵违反禁令”,下令查封。后来,在国民党中央大员庇护下,“姑姑筵”迁到官邸林立的南岸开业。
  1941年秋,重庆频遭日机轰炸,黄敬临终因惊吓卧病,不治而亡。“姑姑筵”餐馆亦随之歇业。
  原成都蓉城饭店经理鄢定高先生曾经编写过《不醉无归小酒家》,介绍了黄氏家族对成都餐饮业的贡献。兹摘录解说如下:
  黄氏一门,原都游宦,敬临先生之弟黄保临,民国年间任过宜宾征收局长、财政厅科员;烹饪技法皆仿其兄。1937年曾在成都打金街开过“古女菜”餐馆,拆“姑”为“古女”,取名表示源于“姑姑筵”。后来在暑袜中街开“哥哥传”饭店(后迁总府街,邻近明湖春饭店、涨秋饭店),更表明自家的厨艺学有渊源,来自哥哥所传。
  敬临先生哲嗣平伯、庭仲,毫无世家子弟习气,求学读书之余,也能操刀掌勺。兄弟父子全家上阵,先后在少城公园开“静宁餐厅”,在祠堂街开过“东风一醉楼”,在陕西街开过“精廉饭店”。
  曾经任过川军某部副官的黄平伯先生,子承父业,除了在“姑姑筵”当好助理,1936年后在陕西街新设一馆,根据《诗经·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之意,命名“不醉无归小酒家”(取条形整块木板,刨平;请唐英书匾,不假漆髹,保持本色)。店名文雅可风,厨艺更是出众。
  据定高同志所言,当年黄老先生提调,平伯先生主持,大厨师夏征辉掌门,徒弟李德清、徐正富、陈继先等下厨,孙弼辅、黄正君做账,大小四十余人忙碌。黄宅嘉木笼荫,庭轩清洁,居室幽雅,花窗明亮,桌几干净,更益四壁名人字画,琳琅满目,令人心旷神怡,应接不暇。筵席桌面或垫玻板,或铺银台面,净洁鉴影,楠木筷、象牙筷都用高级素纸包裹,衬托得青花细瓷餐具,分外精美。玻璃橱柜中传盘、条盘陈列色泽鲜艳、烹调精致的“看家菜”(冷盘);外带王老三烧房大曲、允丰正仿绍,勾人食欲,激人酒兴。最令人神往的是传说当年黄敬临先生为赵尧生老师奉献“压轴”的“白水豆腐”:青花瓷海碗盛的汤清花亮色,就像白开水;汤里除了豆腐,就只有几根莴笋尖。听黄先生介绍之后,大家品尝之余,赞不绝口,一道名菜传遍全川。其后衍生的“开水白菜”,也就饮誉国内外。据老食客们谈论,黄家的菜肴真是无美不备,有口皆碑。陈稻心学长回忆:60年前吃过一次静宁饭店的“软炸扳指”,外酥内嫩,好吃极了。曾淦医师说:别说山珍海味,就是黄老师独创的“瓤绿豆芽”、“渍胡豆下稀饭”当鱼翅席价卖,买主享用之后,也大呼“物有所值!”
  在黄氏餐饮包席就餐者不外乎当时的宦海人士。蒋介石到成都曾在陕西街张清平(字志和,24军将领,后为民盟西南支部负责人)公馆包席宴请要人。美军顾问团的将校也曾光顾,聚会。而成都的社会贤达、知名文人如赵熙、谢无量、林山腴、向仙乔、庞石帚等也常来常往。徐悲鸿在成都小住,慕名而来,小酌兴至,欣然当场画马敬赠黄老先生。黄老酒酣时回赠以诗。黄家上下(包括门徒)敬业乐群,声誉与日俱增,顾客无不称赞有加。黄氏餐饮业终在1947年歇业。个中原因,读读历史,自然明白。[4]
  笔者当年读定高同志文稿时,曾为“不醉无归小酒家”撰写过一副对联(有的联书收录,也作评介,但不明此联来历),现抄录附后:
  客不酕醄,常有醉翁之意;
  座无饕餮,漫吟归去来辞。
  笔者意在仿照建筑物于梁柱和部件交接处装饰,以增加美感的手法,在上下联用“双钩”格分嵌“不醉无归”四字,突出重要词语。“酕醄(音毛陶,大醉样儿)”、“饕餮(音滔帖,比喻贪吃者)”皆单纯词,且同偏旁,亦一趣也。这个“来”,不是动词,是语气助词,与“之”对仗。
  注释:
  [1]《四川名吃的掌故》介绍说,黄敬临先生堪称近现代川菜史上的传奇人物。他饱读诗书,当过知县,但其成名,还是因为擅长烹饪。他在民国初年开办了川菜名店“姑姑筵”,对近代川菜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创的菜品不少,白水豆腐就是其一。
  [2]《中国楹联·中楹藏馆·古今名人对联》云:黄敬临(1873~1941)。又名黄循,原籍江西省人,清同治十二年出生于四川省双流县华阳镇名门世家。自幼即吃惯精心制作的美食,后中秀才,纳资为员外郎,供职光禄寺3年。因受慈禧太后赏识,赏以四品顶戴,故有“御厨”之称,时被誉为“当代之一奇人”。先以知事(县长)分发广东,后调回四川。所记生年待考。
  按,“纳资为员外郎”,仅见于网载李宗吾作品中,《双流县志》并不载,因此不能确认,恐系推崇者“想当然耳”,录以待考。
  [3]据联文推断,当作于1937年以后。参见刘师亮《姑姑筵竹枝词》第十一首。
  [4]本文主要依据《双流县志》有关资料和鄢定高同志文稿写定,特此说明,并在此致谢!部分对联评介文字引自拙著《巴蜀趣联解读》。曾淦医师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著名书画家、医师曾默躬先生哲嗣,曾给笔者讲过黄老先生的故事。陈稻心先生原供职成都市公安局,研究成都史,卓有成就。本文承几位老学长校阅审订,一并说明,致谢。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