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两件由成都“五老七贤”撰写的墓志铭

作者:向 黄



  何谓“五老七贤”?这是民国时期生活或寓居在成都的一批耆宿的统称。他们中有前清的状元、进士、举人、知府、翰林、御史,也有“一生不做官,桃李满全川”的教育家,总之是一拨没有实际官职,而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遗老闲人。这里介绍的两件墓志铭就是由他们中的两位——方旭与徐炯分别撰写。
  
  清封恭人李室邓恭人墓志铭
  
  《清封恭人李室邓恭人墓志铭》是我十余年前在一个旧摊上得到的一套墓志铭拓片,有盖,也有铭文,很完整。
  从中国的丧葬历史来看,墓志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关乎家族、礼仪;请谁来撰写、书写,十分慎重。
  铭文的撰写者方旭,字鹤斋,安徽桐城人,前清拔贡,曾做过四川提学使。后人一般将他排为“五老七贤”之首。方旭的书法作品在今天已是吉光片羽,能得到一纸半片,那真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了。他因为与事主的母家是亲戚,并且与事主的丈夫李道江为至交,因此为事主邓夫人撰写了这篇墓志铭。
  本件墓志铭的书写者田明德,从铭文中只知道他是城固人。他的字看起来曾经学过欧(阳询)字,似乎还学过赵(孟頫)字。
  事主邓恭人(1866~1925),世居无锡,从墓志铭记载来看,应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人。她的父亲叫做邓元鏸。笔者的书柜里面有一册民国时期的私家木刻诗集《石均轩诗四集》,作者即标为无锡邓元鏸。其中一些篇目可以知道一些线索。如《赠马自菴骥》、《和林山腴思进寄怀元均》,可与赵熙撰写、林思进书丹的墓志铭《马母藏识》中涉及的人物互为印证。又如《槐阴小隐》一诗的序记载了邓家在眉山购筑房屋的经历,与本墓志铭“母家侨居眉山”相为印证。又如《二月廿九日眉园雅集至者八人邓晋康锡侯、谢秋严松、陈简廷迪光、黄逸民隐、孙幼农贤颂、粟渔畋世新、黄晴峰成纪、黄梓滨柦》中言:“酒酽茶香同有味,言深理妙亦征才”,把当时一般官僚文人闲雅生活活脱脱地记录下来。一个单独的物件就这样被联系起来,一位外来的官宦人家到四川为官后的生活图像于是立体般地呈现出来。
  另外,墓志铭中之李道江者,原籍嘉兴,与生于四川成都之巴金先生当是同宗。巴金先生的籍贯也是嘉兴。据一些学者考证,巴老的祖父李镛,有五子一女:李道河、李道溥、李道洋、李道沛、李道鸿及女儿李道沅。李道河是巴老的父亲,曾经做过广元的知县。这些子女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道”字,属“道”字辈。而李国久先生在其回忆文章《巴金四叔》一文中,称巴金先生是他的四叔。文章中写到巴老说过:“我们家的排行是道、尧、国、治、家。你的祖父李道源是大房,二爷爷叫李道江,李道河是我们的三爷爷。”如此讲来,李道江似乎是与巴老同宗,并且按排行还是巴老的二爷爷呢!事主丈夫李道江之于巴金的关系,此作为一说,尚待更多的资料来印证。
  附《清封恭人李室邓恭人墓志铭》
  书体:盖字,篆书;铭文,楷书。
  尺寸:横48cm×纵50cm。
  文字:竖排,横25行×纵25列,共计570字。
  清封恭人李室邓恭人墓志铭
  桐城 方 旭 撰
  城固 田明德 篆盖并书
  清四川候补道嘉兴李道江之室曰邓恭人,其先汉高密侯之裔,世居无锡。父元鏸,仕蜀有政声,晚号奕潜,以国奕称于世。母王夫人,杭县王永言之女兄也。生子女十余人。恭人居长幼而淑慎性孝友。年十七归李室,姑早殁,遂膺家政,井井有条理。舅勤于官,夫勤于塾,不以家政为恤也。
  夫一女弟,恭人以妹抚之,嫁于张,奁物丰备,舅曰嗟乎,此女无母而有母矣。舅殁又分遗产,益赠奁田八十亩。姻党以是多其义。
  恭人生四子、一女,女早卒,四子皆娶。恭人视诸妇如所生之女,爱而诲之,咸薰其德,遵其法度,门以内静而和。恭人御下严而不苛宽而有秩,处富室而无骄,矜之色崇俭黜华,自奉以约而宾,祭之礼必丰、必洁。
  喜济贫。道江牧剑州,民贫多盗,恭人出巨资置外监,人犯习艺,所艺成辙,释而以织履绩麻所售,得储蓄之资,别其勤惰,计功而授之,俾自营业,由是惰囚奋勉,羁犯日减盗风,以戢邻邑荒旱,复助振焉。
  母家侨居眉山,母殁逾年,父又殁,恭人两次奔省,畏于途劳,于侍疾悴,于哭泣之哀,遂遘病,以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八月十七日终于成都,年五十有九。
  子尧楷,直隶万全地方检察厅检察长。尧杜,分省知县。尧枏,四川高等检察厅检察官。尧植。孙国俊、国彦、国杰、国钧、国光、国泰、国润、国善;孙女八人,以乙丑十二月初三日葬于温江县白塔寺之原首午趾子。
  旭于王氏至戚,与道江交游最久,故备知恭人之贤,乃志而铭之。铭曰:
  惟孝锡类,淑范令仪。
  妇司姑职,姑作妇师。
  秩秩雍雍,矩春规其。
  生也有室,家者以为。
  法其殁也,思父母者。
  罔不悲我,铭诸石,以告来兹。
  是贤母之圹也,而亦孝女之碑。
  书法家余兴公父亲的墓志铭
  此套墓志铭拓片系槐轩刘氏门下,西充姚德淳师兄所藏。
  记得十余年前,先师徐无闻先生为20世纪四川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余兴公书画篆刻集》所作的序中,记载余先生的名、号、字以及籍贯云:“余先生名中英,原名世泽,又名烈,字兴公,别号影庵、墨志楼主。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生于四川郫县东街马家巷。”似乎与此件拓片有关。细读铭文果然与余先生不仅有关,而且关系很亲近。原来这套拓片是余先生父亲余杰人的墓志铭。
  《余兴公书画篆刻集·序》又云:余中英(兴公)“一九○九年(宣统元年)小学毕业后,随其叔父至成都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在校期间参加了保路运动。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在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后,又辗转进入南京陆军预备学校。”他后来参加了护国运动,“在川军中任职近二十年,从排长至师长。一九二八年(民国十七年)余先生为二十四军第八混成旅旅长。”而墓志铭所述“长子烈,洊升旅长,现在二十四军特科司令”,于序亦有所补。
  此墓志铭是余兴公先生作二十四军特科司令时,多次托人恳请当时的“五老七贤”之一的徐炯(子休)先生在民国17年所作的铭文。
  查事主余公慧灵先生铭文,余杰人(1866~1928)字慧灵。到他的父亲正常公这一辈,世代均居住在成都郫县。从墓志铭可知余杰人是一位孝子。据铭文记载,他父亲去世后,弟弟又离开,为了不让母亲经历丧父再失子的悲伤,自己强忍住心中的伤痛,还假造弟弟的来信,直至母亲去世。这样的难处,的确也只有至亲至孝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徐炯叹曰:“呜乎!难矣。”
  
  徐炯(1862~1936)字子休,号蜕翁,成都华阳县人,无意仕途,以授徒为事,于江南会馆设私塾,命名为泽木精舍。他又创办四川通省师范学堂,任学堂监督兼四川高等学堂教席。辛亥革命后,徐炯在成都创办华阳县中国学会、大成会、大成学校等,又任四川教育会会长。徐炯作为“五老七贤”之一,其思想力固中国文化传统,在当时显得极端保守;像作为军阀的司令官来求铭文,在他当然不允。不过当他知道余杰人至亲至孝的事迹后,大为感动,这才提笔为他撰写墓志铭。
  书丹者余舒(1880~1940),字苍一,别号沙园,或署沙园居士,原籍浙江绍兴。其兄弟三人,余舒居长。父亲余凯臣入清朝贵州巡抚曾壁光幕。余先生是20世纪四川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朴茂浑厚,法缘北碑,面貌亦多。以笔者目力所见到的余先生书丹墓志铭五六种,本件作品当是他的本色。笔者曾经在一旧家获观余舒先生信札数十封,其行笔老辣内敛,笔遒墨厚,一种勃勃华滋,生意盎然之金石态跃然纸上,与此件作品的字形、用笔意趣并无二致。这套拓片显出刻工刀法精妙,拓工亦朴厚,准确地表达了余沙园先生的书法意趣。
  附《余公慧灵之墓志铭》
  书体:盖字,篆书;铭文,楷书。
  尺寸:横47.5cm×纵46cm;
  文字:竖排,横25行×纵25列,共计548字。
  余公慧灵之墓志铭
  华阳 徐 炯 敬撰
  成都 余 舒 书丹
  予故不文又衰病,戊辰春余司令为其父来乞铭,予辞且故辞。最后,予友刘鼎均来申言,其所以乞铭之意,予乃矍然曰:有是哉!孝子之事亲固如是,其诚也。谨案行述:公讳杰人,字慧灵。父正常公,以上皆居郫。公晚年徙成都。弟三杰伦、杰武、杰民。子二曰烈、曰勋。公性孝友、读书,识大体。持身斩斩为吏、为商、为官,皆有名于时。中岁尤致力书史研究,所以立身持世之道。晚季士大夫不悦学,中无所主,故刻吝奢、纵鄙野之气得入,而据之浸淫既久,害遂中于国家,若公者岂非高冈之鸣凤哉?正常公既卒,弟杰民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又卒。时公母赵太夫人公尚存,惧伤母心,笑语于庭,私泣于室,时假杰民家书,以慰母心,母终身不知杰民之没于外者。呜呼!难矣。民国以来,东郭节孝,碑毁于火。公力新之俾贞烈纯孝之风,炳然争光日月,有以维纲常而厉浇讹。夫礼教者,我国数千年之国粹也。诗美蓼莪,春秋褒伯姬大圣人,所以经纬天地者,不外乎此。然后知公之蕴蓄,盖有其大焉者矣。疾革呼笔书遗嘱一终丧三年,一勿躁进,一勤俭勿务多财,一亲友之贫者助勿助,恶此皆荦荦大者馀懿行甚多不胜书也。长子烈,洊升旅长,现在二十四军特科司令,治军严整,有儒将风,盖得于庭训者深矣。次子勋,任二十四军军士教导队中校区队长。配牟夫人,女一适王。孙二鸿年、鸿基。公享年六十有二,将以中华民国十七年戊辰四月十九日葬于郫西之升平桥南。铭曰:
  蜀有君子兮,鸾鹄之姿。图其国恤兮,罔谋其私。皇皇于仁义兮,孝且慈。川町堙兮,山可夷而庸德其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