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浣花邀头”琐谈
作者:郭祝崧
邀游浣花溪的时地变异
“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苏轼《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自注:“成都太守自正月十日出游。至四月十九日浣花乃止。”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于他时。”依据坡老、放翁所言,足知当年时尚的浣花溪游乐,系从正月初十起始,到四月十九终结,长达百大。
年长于苏轼三十多岁的宋祁、田况都曾任成都太守。宋祁《浣花泛舟》说:“早夏清和在,睛江沿溯时”。指明浣花出游为四月;而在《春日出浣花》里。则说。少陵宅畔吟声歇,柳暗梅青欲问谁。又当是早些时日。田况《四月十九泛浣花溪》诗更显示已离春天:“水通江渚容鱼乐。草遍山梁报雉时。”两位太守也都说遨游“西南雅俗盛”,“十里绮罗青盖密。万家歌吹绿杨垂。”参游人众贫富皆有,只是富贵人家显眼些。
稍早于苏轼在世的张唐英,更于《蜀祷杌》中说:五代前蜀“乾德元年四月十九日。壬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自百花潭至于万里桥,游人士女,珠翠夹岸。”足证五代初期,已经以四月十九为“浣花邀头”主期。《花间集》、《全五代诗》、《全五代词》里,相关遨游浣花溪的吟咏,也多指作四月十九。
“浣花邀头”无涉杜甫
由于宋祁诗语、陆游记述的。浣花遨头。游地。相涉于杜甫草堂故居,遂引致此项游遨,系源于人众怀念诗圣而发的说法:甚至还有谈说者指称:严武镇蜀期间。“必于人日造访诗圣草堂”其实。严帅的年龄仅小于杜老四岁,而杜老举家迁居成都,即为求得严帅资给生计所致,还曾短时任小职于帅府。严帅一度还朝。杜老也就前去东川。以投靠高适。严帅再到成都,杜家也返成都。严帅遽逝任所,杜家不得不离蜀。而经东川三峡去湘。
杜甫及其诗作。在唐朝并不有名:到了宋朝中期。“李杜高岑”才“现世”。从而方有“诗圣草堂”。由于杜家在蓉所住。乃是赁居的民房,离去时,必还房主。三百年后难觅其所在。因而赵摔就杜诗所说情景,别建于青城山下深壑中以作纪念。稍后,吕大防又重建在梵安寺侧,以取代该尼庵作为“浣花遨头”宦家宴饮场所。 实际上。唐朝年间名震于世的成都。草堂。乃是南北朝时期就有的“草堂寺”,《昭明文选》注文曾作详谈。如:”萧齐周颧。昔经在蜀,以蜀草堂林壑可怀,乃于锺山雷次宗学馆立寺,因名草堂寺。”又说:“蜀人语草为茨。成都令既归金陵,乃仿蜀草堂寺遗意,于锺山之麓草堂。亦曰:山茨,不忘蜀也。”周颤在世。早于杜甫三百年,其所说“草堂”、“草堂寺”。当然更早若干年就已存在了。宋朝王象之《舆地记胜,舆地碑记目》说:“益州草堂寺。列画长史一十四人。代称绝迹。李文饶跋云:余尝于数公子孙之家。获见图状。乃知草堂绘事。靡不逼真者。”
草堂村,乃草堂寺所在的民居村庄。岑参在蜀,就吟有《草堂村寻人不遇》。诗语:“数株溪柳色依依,深巷夕阳暮鸟飞”。表明该村在浣花溪畔。
浣花溪和百花潭的得名
历代史籍地志,也多谈说成都春游,提及的游地,皆为南城外边,两江间狭长陆地上。两江的外边一条,名为“流江”(俗称南河、外江),内边一条,名为“郫江”(俗称北河、内江)。2260年前,李冰凿造“都江堰”。穿。离碓(堆)。山头成“宝瓶口”,引部分岷江江水入盆地。该河道入盆地后数里处。由土埂分作北、南两支。续向东流。沿崇州、郫县北境、南境,流到成都城北角金牛坝、南角百花潭。北支立即南折,流过“张仪楼”(西城大门)、笮桥门(新西门),在城墙西南角东折。流到城东南角外的“合江亭”。南支则经崇、郫南边,直流到百花潭、万里桥,再到合江亭。两支相汇后称“府河”,而后经安顺桥、万里桥(九眼桥)东去,在新津、彭山再汇入岷江主流。
“浣花邀头”所游之地,就是流江与郫江并行中间狭长地带西段,即百花潭到万里桥那段。该段江流以距城区稍远。极少有污水汇入,因而官府设“织锦署”于西头。以致多有贫家民女在江边,借代替其厂子浣丝纱为生。江流也就获名“浣丝”、“浣纱”。至于“浣花”名字。则涉及一段神话。
中唐至于民国年间,古籍和报刊无不记述:唐朝代宗某年四月十九日,阴云密布,但浣丝纱的民女照常群集濯洗。中午,暴雨来至,恰有老僧路过,滑倒溪边。他艰难爬起,恳求浣女代为洗涤脏臭的袈裟。浣女们无不怒骂,唯姓任女子自愿代洗。袈裟入水。顿时漂出百花满潭,天空骤晴,那老僧也腾空飞去。于是。那江段就此获名“百花潭”和“浣花溪”。
这位姓任的姑娘,后来名震天下,引起更多的人众游邀浣花溪:只是人众对她的称颂。却非缘于这段神话,而是她所建立的“卫民功业”。
徽贱任氏为何受人尊崇
在唐朝后期面世的《蜀志补遗》里,任姓贫女被称为“浣花夫人”,云:“浣花溪有石刻浣花夫人像。三月三日为夫人生辰,倾城出游。”文士唐求撰《成都记》,说那像碑名为《冀国夫人像碑》,碑主“姓任氏,崔宁之妾。”北宋名捃吴中复,更专为任氏像碑撰有碑记,提说“百花满潭”,略及她的卫民功业。碑刻现立于“浣花祠”殿堂右侧。
宋朝高宗年间,文士马倩专吟《浣花溪》,盛赞任氏带同民人,抗击暗奉唐朝德宗皇帝旨意。率领两三千惯匪寇掠成都以及多地的泸州太守杨子琳。诗语为:“浣花溪畔濯锦裳。百花满潭溪水香。宝奁散尽买霜戟。草林匹马不敢当。当时濯衣只偶尔。岂似取履张子房。烈烈遽能蔽此蜀,丧乱怀尔徒悲伤!……”
当然。相关任氏卫民业绩的诗篇。该当以岑参所吟《冀国夫人歌词》最为杰出。诗云:“夫人封赏国初开,宝札纶音天上来。期鹄日边鸾不去,蟠龙印处鹊飞回。柳暗南桥花扑人,红亭独占一江春。为爱锦波清见底。时时罗袜踌成尘。锦帽红缨紫簿寒,织成团祷钿装鞍。翩翩出向南城猎,几许都人夹道看。歌声一发世间稀。数片行云不肯归。弱腕醉口口扇落,谈令翻酒污罗表。翠口珊珊籴口裙,清歌口管闻开口。流彩不向巫山住。厌作阳台一片云。甲士千群若阵云,一身能出定三军。仍将玉指调金簇,汉北以东谁不闻。碎叶税觎金烛盘。繁弦急管夜将阑。自怜丞相歌钟贵。却筻阳台云雨寒。”(此诗不见于传世的岑参诗集中。系闻一多教授录自敦煌石窟唐朝写本长卷内。原卷破损。无法辨认的文字。闻教授留以空白,现用口取代。)
唐德宗以所派攻打成都的杨子琳,被任氏打败之后,不得不“赐封”她作冀国夫人。却更加愤恨崔旰——当时,他也得皇上“赐名宁”。之后,终于因朱泷、李怀光叛乱,德宗出逃凤翔。崔宁与众多大臣赶往。护驾’时。德宗竟然暗伏刺客。杀死崔宁于殿堂立柱间。他还颁发早已撰存的圣诏,诬称崔宁“意图弑君”,故予诛除;同时下另一圣诏。“籍没”任氏为奴。这是皇帝诬杀忠臣的空前事例。幸有殿中侍御史陆贽会同六十多位正直大臣,上奏替崔、任鸣冤,迫使德宗分别予以“赦免”,既“赐复”任氏“民籍”,还“赐准”备边名将韩潭收葬宁尸。当然。这又是一项“空前”的历史事例。
尽管皇帝假装认错,老百姓倒真正崇拜解救他们的任氏。从而发起“浣花邀头”。正直的文士、官员,当然也同于民众,所以与西川民人一样地受到杨子琳危害,并获得任氏解救的岑参遂吟成《冀国夫人歌词》予以赞颂。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成都)退休教授郭延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