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泉州洛阳桥

作者:郭延杰



  洛阳江,在泉州市区“东北二十里,纳境内诸山溪之水及惠安县西北之水,流经府东入于海。群山逶逝数百里至江而尽。唐宣宗微时游此,谓山川胜概有类洛阳。江因以名。”洛阳桥就坐落在江的入海口,“始造于皇幸占五年月庚寅,以嘉裙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工”,即兴工于公元1053年,完工于公元1059年。
  
  一、惟有奇迹多传说
  
  洛阳江入海口,风高浪急。在洛阳桥建造之前,因渡江而不幸罹难的人屡屡皆是。洛阳桥的修造,极大地方便了洛阳江两岸的交通,成了往来商旅与当地居民眼中的奇迹。世代的口耳相传不断地神化着洛阳桥的修建奇功。主持修造洛阳桥的蔡襄也不断被民众善意地神化。人民群众丰富的想像力逐渐为洛阳桥的修建构造出一组完整的传说。
  “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之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或水怪为祟,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宋大中间某年月日。济渡海者满载至中流,风作。舟将覆。忽闻空中有声大云:蔡学士在。宜急拯之。已而风波少息。舟人皆免于溺,既渡,舟人细询同渡之姓,一舟皆无,止有一妇之夫乃蔡姓也。时妇人方娠,已数月矣。舟人心异之,往而白其母。其母亦惑众人之言,亦以为异,即发愿祷于天,曰:吾今怀娠,若生子,官果至学士,必造舆粱以免病渡之苦。后生子,即蔡忠惠公。以状元及第,后出守泉州。伊时,蔡母心记早年的许愿,频频督促蔡襄修建洛阳桥。这个天佑学士,蔡母许愿的故事。为洛阳桥的故事作了一个长线的铺垫。蔡公造桥不仅居功奇伟,故事还有蔡母贤、蔡公孝的教育意义。”
  “泉州府城东北跨洛阳桥。一名万安桥,郡守蔡襄建。长三百六十丈,广丈有五尺。先是海渡岁溺死者无算。襄欲垒石为梁,虑潮漫不可以人力胜,乃遗檄海神。遣一吏往,更酣饮睡海屋,半日潮落而醒,则文书已易封矣。归呈,寰启之,惟一醋字。襄悟日:神其令我廿一日酉时兴工乎。至期,潮果退舍。凡八日,夕而功成,费金钱一千四百万。”这个故事,反映了部分人无法理解洛阳桥的修建过程,就把它归于神助。其实以当时渔民和海商对潮汐的掌握,是有可能把握住这个退潮机会建造石桥的。但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那时生活在大海之滨的泉州人也许更乐于有这个浪漫故事。
  “吕洞宾入峨眉山采药。著诗云:太乙官前是我家,诗书万卷作生涯。春风醉酒不归去,落尽碧桃无限花。五百年后当遭雷厄,洞宾化青蛇,隐于泉州蔡襄炉内。襄镕炉读书。一夕雷震,判官云:雷部速通,无惊宰相。天用开霁。洞宾出揖曰:蒙君福荫,谢以笔墨。采人尝讥襄曰:两打衰鸡形。襄即曰:脚下有龙鳞。五更高声叫,惊起世间人。后登科,仁宗朝为学士,出守泉州,造洛阳桥。以洞宾笔墨为檄,使隶之海若而告之。隶曰:茫茫远海,何所投檄,买酒酣饮,醉卧海涯。潮落而醒。则檄已易封矣。襄启阅之,惟一醋字。襄曰:神示我矣。廿一日酉时兴工乎。至期,潮水果退,三昼夜不进。其日犯九良星,寰策马当之曰:你是九良星,我是蔡端明,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前程。遂兴作无忌。或上言擅开官库,襄谢恩诗云:得饶人处且须饶,曾借龙王三日潮。十万贯钱常在世,我王恩在洛阳桥。上许之。桥成时,人以诗颂之,曰:叠石为桥与路通,惠安之北晋江东。几时募化千謇宝,一旦缘成万载功。五足栏干遮巨浪,雨头华表镇危险。往来无限行人口,日月齐休诵蔡公。”这个故事不仅于蔡襄遗檄海神处的笔墨有讲究,而且还褒扬了蔡襄少时的胸怀与后来的气魄。
  三个故事读下来,一气呵成。传说优美而简洁地把洛阳桥梁的修建说得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有始有终。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比如遗檄海神的事,本属于另一个蔡公的传说,却附会于此。这里姑且不论这个传说。不过。这却让洛阳桥在历史的烟波中更朦胧,更迷人,更美丽。
  
  二、往来凭栏诗词稠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的重要都会。而洛阳桥正是泉州北面的交通要道。文人墨客、官宦学士往来泉州,凭栏之间总有诸多感慨,也就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比如宋代陈傅《题泉州万安桥》:“跨海为桥布石牢,那知直下压灵鳌。基连岛屿规模壮,势截渊潭气象豪。铁马著行横炮漠,玉鲸张鬣露寒涛。缣图已幸天颜照。应得元丰史笔褒。”
  明代谢肃《万安桥》:“万安桥在泉南郡,骢马来对踏淼茫。群柱直排沧海浪。夹谰横截洛阳江。荔花洲岛春花岛,榕叶亭台晓日苍。浩想蔡,能济险,转因驱石笑秦皇。”
  清代杜臻《洛阳桥》:“零雨过温陵,阴寒海气蒸。蚶江波浩淼。獭窟势奔腾。赖有津梁渡,宁忘砥柱能。君谟祠宇在,利济至今称。”
  姚莹《题洛阳桥》:“百丈长虹驾海湄,一天斜日照丰碑。往来十栽泉州道,又是桥边水落时。注:俗传宦者过桥,值潮长为吉,以此为验。”
  史梦兰《闽》:“洛阳江上跨长虹,万古桥梁记蔡公。偏是世人好奇异,常将醋字许神功。”
  这类直接题咏洛阳桥的诗词不胜枚举。此外,在许多文人官宦的文集中。还有更多的白赋诗与赠予诗,记述他们自身或亲友上任、去职、高升、降级时离开或来到泉州的感觉,都提到他们或想象或亲历的洛阳桥的景致。这些关于洛阳桥的诗词或描述海景的绚丽,或惊羡洛阳桥的雄伟,或追慕先贤事迹,或借事兴思。或对景抒怀,以重彩涂抹出一个文意盎然的洛阳桥,千百年来令人回味无穷……
  
  三、长虹亘海须赖修
  
  一般认为,洛阳桥能够久亘悍海是由于它优秀的结构设计,即桥基采用筏形基础,并养蛎以固基。所以,这座中国首座跨海大桥的设计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人们也就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洛阳桥留存至今的原因。其实。洛阳桥能够久亘海上,是由于历代的不停修护。正是这历代不辍的维护,才有今日洛阳桥的雄伟依旧。目前为止,有史可考的维修就有27次,时间跨度也近千年。从洛阳桥开始修建的公元1053年至上个世纪末的1993年,大约平均35年就有一次维修。这个数据还未包括泉州海洋经济甚为发达的元朝时期的资料。
  2007年7月11日《参考消息》第16版《外电热议长城当选“新七大奇迹”》一文中,说到,“长城蜿蜒数千公里,穿越中国北方十几个省和地区。有些地方的城墙年久失修,有些则被村民拆下来建房子”。洛阳桥也有相似的经历。“《明一统志》:泉州土产蛎房,晋江县洛阳江出”。洛阳桥周围更是盛产牡蛎。蛎黄肉,“炙食甚美,令人细肌肤美颜色。海错大约损脾,独此补益,且其味亦冠海错。予于闽中,备尝海产,无如此味之佳”。但也正是由于这个美味的诱人,养蛎固基的洛阳桥基频频遭人滥挖。长期在海边生活的人都知道,牡蛎酾石而生,如果从来不去挖取它,它可以非常牢固地生长在石头上,从而极大地坚固洛阳桥的桥基。不过,挖过一次后的牡蛎,虽然第二年还能在石头上生长出来,但是它却不能牢固地生长在石头上,只要轻轻拿铁板一剥,大块大块的蛎房便会应声而下。因此,看上去是长有密密麻麻的蛎房的桥基其实不堪一击。宋时“元丰初,王道祖知州,奏立法,辄取蛎者徒二年。”这是有鉴于挖取洛阳桥基蛎的一种防范措施。
  处于潮灾严重,地震频繁地区的泉州洛阳桥,采用了优秀的筏形桥基的设计,开创了中国跨海大桥的设计与建造先例。它的这个优秀设计,在生物学与建筑学理论上都是几近完美的;但是,现实生活的复杂考验又可以击垮任何优秀的设计或宏伟建筑。正如长城的砖瓦被人挖去建房一样,洛阳桥的固基蛎房也常被人取去啖食。我们无须去抱怨那些人的行为,因为他们行为的本身就属于其时代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庆幸的是由于古人不辍地翻修,才保存了洛阳桥这个伟大的建筑工程。
  洛阳桥头涛声依旧,亘海长虹历久弥新。新千年的洛阳桥亟须你、我、他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尽心保护与翻修,去8保存这个具有美丽传说、诗情洋溢、血汗凝结的千年建筑奇观、文化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