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关于《清明上河图》之“清明”
作者:张秀允
高一历史教师辅导用书介绍《图》时称,张择端作画于街头,适逢宋徽宗赵佶微服私访。徽宗见此画,甚是高兴。他当即取“政治清明”之意命该图为《清明上河图》。教材的配套训练册中。习题也把“清明”意思的答案归为“政治清明”。高一美术课本有此图。美术老师也讲“清明”即“政治清明”,说,图中有卖西瓜的,有摇蒲扇的,因而“清明”绝无“清明时节”之意。甚至也有学者写文论证“清明”绝无“清明时节”的意思,
“清明”当有“政治清明”之意。张择端系御用文人,供职于国画院。说他作此画意在表“政治清明”可谓顺理成章。不过要说徽宗微服私访,路遇张作画,当即命名,则不一定可信。一幅长过五米。宽有二十几厘米的画也非随便就能在街头画的,徽宗本人习文弄墨,自成一家。其书为“瘦金体”。他的《芙蓉锦鸡图》、《写生珍禽图》也被后世视为瑰宝。看到国画院呈上来的巨作,徽宗取“政治清明”之意为其命名,则较为可能。《图》后,金人张公药的跋诗称:“当时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升平”也印证了“政治清明”的意思。张亦文先生的《清明杂谈:从(清明上河图)谈起》也认为“清明”是“政治清明”的意思,分析理由是:第一,官用文人(张择端)以歌功颂德为本分。第二,张是响应蔡京“歌颂太平”的倡导。第三,徽宗本人也很自夸,亲笔题字“清明上河”。邹身城先生曾发表《北望家国——故宫长卷名画“清明上河图”的考释》、《“清明上河图”的命名》来论证“政治清明”说。而《(清明上河图)之谜》指出《图》中有乞丐和懒散的士兵、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与太平盛世相违背。也有人说北宋时期。奸臣当道,朝纲不振,“清明”根本无法解释成“政治清明”:但这些都不能否定“政治清明”说的合理性。
清明还有“清明时节”之意。《画》两旁桃花开放。中间柳树发芽,正是清明时节。郑振铎先生《<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文物精华》1959年第1期)指出“清明”就是清明节这一天。周宝珠的《<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把“清明”与“汴河”、“上河”结合起来解释。因为季节原因,汴河冬季结冰,漕运停止。到了清明时节。汴河河运开始繁忙,人们才会“上河”做生意、游玩、探亲。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文章据画面出现有悖春景的现象提出了八条疑问,并用地名“清明坊”解释“清明”。文中提到的“西瓜”和“蒲扇”多被人引用来否定“清明时节”说。笔者任教学校的美术老师说有西瓜。笔者看了很多版本都看不清西瓜。有人论证当时开封还没有西瓜。所谓的西瓜为一种饼。因而用西瓜反对清明节说当不成立。有人说扇子仅用于夏天及夏秋之交,因而否定“清明时节”说:却不知北宋士大夫习用扇题字赋诗,还有“以扇遮面,财其两便”之意,与乘凉无涉。当时朋友见面多有末暄。拖宕时间;若有急事,刖可用熵子格面。匆匆而行,即使见到朋友不予理会,别人也不会埋怨。因而“清明时节”说也可成立。
清明的第三种解释是“清明坊”。孔宪易先生的《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称“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孔先生认为清明坊是汴水流出东京城的起点,也是汴水出入东京城的主要孔道。沿清明坊一带。东郊附近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区,也成了粮运、货运的集散地之一。对此说,予嵩、邹身城两先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清明坊为一小地方,与《图》中所现大场景不符。不过,这也不能完全否定“清明坊”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以上三种解释都有其合理性,我们不应简单地用一种说法去否定另一种说法。窃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诸说并存或兼融为好。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研究生刘长江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