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关于我国“盛世”的检讨

作者:杨正苞



  
  “盛世”一词,如何诠释?《辞海》、《辞源》均未列此词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为“兴盛的时代”。此释仅从字面去解,实在难得要领,故只得据史料以推求之。
  按我国史家所称的“盛世”,一般指我国历史上的这样四个时期,即西周成王、康王统治时期的“成康之治”;西汉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的“文景之治”;唐代太宗统治时期的“贞观之治”和清代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统治时期的“康乾之治”。成康之世“明德慎刑”,阶级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文景之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生产得到发展,资财积蓄富裕,廪钱“贯朽而不可校”,仓粟“充溢露积于外,致腐败不可食”。贞观之世,君臣鉴隋亡教训,俱怀忧患意识,“夙夜孜孜,唯欲清静”,“俭以息人”,“百姓安乐”,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康乾之世,平定三藩乱后,社会安定,重视农业生产,废除“圈地”陋规,奖励垦殖,治理江河,生产发展,粮食充裕。总结这四个历史时期的共同优点是:社会较为安定,生产较为发展,物质财富、特别是粮食较为丰裕,百姓相对安居乐业。这些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当然是作为一代盛世所必不可少的,但仅凭此即可许为盛世?则管见以为尚有不足。
  按我国传统的盛世理想,其终极是“大同”。在这样的社会里“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人过着平等、自由的富裕生活。其初始则是“小康”。在这个社会里,虽然物质财富还是相当丰富,人们也过着较好的生活,但“天下为家”,“各亲所亲”,“货力为己”,还有大富、小富和等级之分。由小康过渡到大同,需要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既存在着小康时期“家、己”(私)的观念和设施,却又产生和滋长了大同(公)的某些因素,是一个小康、大同因素并存、由小康减私增公进步到大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前人较少论及,但确实客观存在,姑且称之为“中丰”吧!以这种传统的盛世概念结合当代的实际情况,所谓盛世即可用现代语言作如下诠释:那是一个社会安定,物质财富丰裕,人们彼此互助,民族和睦,外交互益,人人过着平等、自由、民主、富裕、文明生活的时代。
  用此标准衡量以上所举四个所谓盛世,可知俱实难符;因为它们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大缺点。首先是它们都共有的专制体制的大缺点:百姓的生死苦乐都掌握在个人的喜恶和主观意旨的随意性上,等级森严,贫富悬殊,这是和人人平等、自由根本对立的。其次是它们还各自存在着不同的缺点:成康之世,统治者视百姓如牲畜,故称统治百姓为“牧民”,而百姓则浑浑噩噩安于这样的牧养;此外,这一时期诸侯擅权割据形势已肇其端,贵族与奴隶的矛盾加剧;民族关系,则猃狁戎狄侵扰于西北。文景之世,土地制度畸形发展,形成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尖锐对立,“限民名田”并未起到实际作用;统治集团内部先是“诸吕之乱”,后有诸侯国强大割据争雄;民族关系,则匈奴在西北窥伺扰掠,自高祖至武帝长达七十余年。贞观之世,内有唐太宗晚年好大喜功,贪图享乐,各种社会矛盾渐趋激烈;外有突厥、土谷浑侵扰于前,吐蕃威胁于后,经过多次战争,而后者却未能根本解决。至于康乾之世,内则歧视汉民,大兴文字狱,奴化制度空前严厉(大臣亦自称奴才);实行圈地陋规,结果贵族侵占大量土地,与农民的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外则俄罗斯窥视于北,日本侵扰于东;此一时期,乃与盛世大相径庭。综上四个历史时期,仅贞观之世统治集团意识到国家的巩固与民心的向背密切相关,能在一定程度上容纳不同意见,关心民间疾苦,增添利民措施,可称四个所谓盛世时期的稍近于盛世者。但其所以关注民心者,实乃从巩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出发,并非真为天下苍生也。至于广大百姓也尚未萌发或极少民权意识,百姓终是奴隶。
  综上检讨,可以说,我国从古代到近代,实际上未曾有过“盛世”时期,仅有“治世”而已。如果说我国历史上确有一个盛世的话,那就只有21世纪的当代称得上了。我们这个时代已基本进入了“小康”而且还有着“大同”的某些因素,可以算是盛世阶段的“中丰”时期吧。当然,这还须要我们再继续共同努力向“大同”的目标奋进。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