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

关于燕式戈三种称谓的探讨

作者:徐战勇




  【关键词】燕下都;铜戈;燕式戈;称谓
  【摘要】本文依据《燕下都》一书提供的铭文登记表及图片资料,对燕式戈的三种称谓进行了探讨,认为鍨、鉘、锯这三种称谓是根据戈的不同造型而定的,即胡上有无突刺和内上有刃无刃这二者的结合。
  
  几年前在北京购得《燕下都》一书(上、下册),读后受益匪浅,尤其是看了武阳台23号作坊出土的108件铜戈,竟有100件带铭文,实属难得。书中关于燕式戈称谓一节,认真读后,有些不同看法,想探讨一下,不妥之处,还望专家学者指正。
  书中写道:“李学勤先生认为,燕国的铜戈,‘胡上有刺的戈称鍨(戣),无刺的称锯’。23号作坊遗址出土的称锯的Ⅱ式和Ⅲ式铜戈,都有刺,而不称鍨,Ⅳ式也有刺,不称鍨而称鉘。因此,我们认为燕国自燕易王之后燕国的戈称鍨、鉘、锯,是由于官职的高低和职掌的范围不同,大概是官职在行议以上的官员,使用的称鉘,在行议以下的,使用的称鍨,燕王的侍卫徒御使用的戈称锯。”[1]
  我没有看到实物,手中也无此种戈引以为证,只是在阅读《燕下都》一书后,根据书中提供的铭文登记表[2]和图片,谈点不同意见。
  根据部分有代表性类型戈的照片,综合分析,我感到鍨、鉘、锯三者的区分标准,除了李学勤先生讲的胡上有刺以外,关键是戈内的不同造型。
  胡上有一个突刺,戈内有刃者统称为锯。锯又分两大类:戈内下缘呈弧形刃,内上有两穿者(中间一长穿,末端上角一小穿),为锯的一种类型,铭文均为“萃锯”。从书中提供的戈铭文登记表上看,此类戈有6种式别,总共有19件。从每种式别中选出一件为代表,即l号、2号、56号、59号、69号、77号,共6件[3]
  戈内三面有刃,内上有一长穿者,为第二种类型,其铭文均为“锯”。从书中提供的戈铭文登记表上看,此类戈有7种式别,共计74件。从每种式样中选出一件为代表,即32号、33号、35号、38号、47号、75号、9l号,共7件[4]
  戈内下方有弧形刃,内上有一穿,但胡上无突刺者,即61号戈,虽然内上有刃,但胡上无刺,也不属于锯的范畴[5]
  戈内上扬,内末端上角微翘,末端呈斜线,下角有缺口,内上无刃,胡上有两个突刺,此种戈称鉘[6]
  戈内平直,内上一长穿,后上角一小圆穿,末端呈圆弧形,下角有缺口,无刃,胡上有两个突刺,此种戈称鍨[7]。57号戈的铭文虽不全,但从造型来看,亦应属于这种类型,也应称鍨[8]
  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区分锯、鍨、鉘三种不同称谓的标准,既不能单看胡上有无突刺,也不能只看内上有刃无刃,正确的区分应该是二者的结合,即胡上有一突刺,戈内上有刃者统称为锯;胡上有两个突刺,戈内末端呈斜线,下角有缺口,内上无刃者称鉘;胡上有两突刺,戈内末端呈圆弧形,下角有缺口,内上无刃者称鍨。这三种称谓只是对造型不同的戈的叫法,究竟与官职的高低有无关系,还有待研讨。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燕下都》,上册第189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
  [2]同[1],上册第185页。
  [3]同[1],下册图版三八、三九。
  [4]同[1],下册图版四○、四一。
  [5]同[1],下册图版四一、61号戈。
  [6]同[1],下册图版四一、55号戈。
  [7]同[1],下册图版三八、58号戈。
  [8]同[1],上册第168页③。
  〔责任编辑:许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