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2期

一件青铜灶的保护与修复

作者:田小龙 马菁毓




  
  3.5 缓蚀处理
  适宜的缓蚀剂可有效地保护古代青铜器,它可与青铜器形成结构致密的缓蚀层,并且不会改变文物外观。此次工作选用常用的苯骈三氮唑(BTA)作为缓蚀剂。
  由于铜灶体积较大,不宜浸泡,用2%BTA乙醇溶液涂刷进行缓蚀。待24小时反应完全后,用软毛刷或沾有乙醇的棉球将多余的白色BTA结晶去除。注意:BTA有毒,操作时需在通风厨内进行。
  
  3.6 表面封护
  封护的目的是利用高分子材料形成一定厚度的表面膜,阻止和延缓外界环境中有害成分对青铜器的侵蚀,达到长期保护器物的目的。封护剂应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对文物外观改变小、耐老化、有效期长的特性。在意方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多次试验,在几种封护材料中选用了SOTER 501/OC作封护材料,再次成膜以阻止BTA的升华或磨损而降低或失去缓蚀效果。
  用毛刷在铜灶表面均匀地涂刷一层 SOTER 501/OC进行表面封护,注意在器物表面不要堆积白色蜡状物。
  
  3.7 预防性保护
  由于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因此,我们应对保护处理后的器物存放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也就是对文物进行预防性保护。通常我们要考虑的是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控制,紫外线和红外线的防治以及建立理想的防火防震设施。
  铜灶保护处理后(图四),应严格控制存放环境的温湿度,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0~45%,并定期除尘,定期补充微晶蜡封护层。
  
  4、问题和讨论
  
  4.1 在国内,大量文物从出土、搬运、修复到入库,在较长的环节中往往只有一张小小的出土登记卡片,上面记载的还不到20个字。当文物送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手里时,如何去研究它的历史背景、出土环境及人为因素呢?在以往的保护修复过程中,往往也很少去记录保护修复过程,甚至没有拍摄照片,使得后来的文物工作者对前人所做的工作不了解。在这方面,意大利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做法和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2 青铜器清洗中的除锈问题,目前仍存有争议。什么锈应该去除?去除到何种程度合适? 西方对青铜古锈色的处理也经历过处理到Cu2O层,全身呈红色的阶段。发展到今天表面处理尽可能呈现红、绿两种颜色,最好不能有中间色,如黄色、棕色等。其理论依据是:青铜器表面的无害锈蚀产物碱式碳酸铜、氧化亚铜等为红色或绿色,黄色、棕色则是锈蚀产物与土等有害物质结合形成的产物,而土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关于这个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4.3 对不同合金含量、不同埋藏环境的青铜文物,锈蚀产物要经过科学分析确定其成分和颜色,来决定保留还是去掉。
  
  5、 结论
  
  意大利在文物保护上拥有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修复理念和技术,此次青铜灶的保护修复就是以意大利修复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完成的。限于目前我们对保护修复理论的认识程度和技术水平,工作中一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但这是我们在学习中的实际操作过程和真实想法,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并能对今后国内在青铜器或其他金属文物的保护方面有借鉴作用。
  
  此次保护修复工作得到了意大利罗马保护修复中心专家及中国文物研究所保护培训中心詹长法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1]何蒙:《中原地区的原始炊具》,《中州今古》1989年2期。
  [2]转引自刘观民:《说灶》,《文物天地》1993年4期。
  
  〔责任编辑:张金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