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试论河北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作者:张晓峥
2、中全新世晚期生态环境的演变对文化遗存分布的影响。
生态环境方面的变化,引起社会、生产资源在时、空间布局上的变化,迫使人类在文化行为上做出调整以重新适应。在中全新世晚期,即龙山时代,河北东北部区域生态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气温频繁波动并不断下降,塑造并且改变了地理地貌;距今5000年前后,海平面开始下降,引起河流特别是下游地区侵蚀基准面的相应下降,河流下切作用普遍加强,河口三角洲堆积发育,使得与仰韶时期遗址相关的水源有所变化,也引起下游地区湖泊、沼泽的相应消亡,出现新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二、气温的下降必然引起气候带的整个南移及相应的动植物资源分布上的变化,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减少。三、降水的减少可能形成时间分布上的不合理,如果季节性过强,则酿成水、旱之灾,许多史学家考证,这时的洪水传说应为事实,使得人类居址向地势较高位置转移。从总体来说,龙山时代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有所恶化,主要是生态环境达到最佳状态之后已开始向相反方向转化,给人类提供的生物资源减少,迫使人类寻找新的适宜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形成此区域遗址数量急剧减少,并且文化遗存空间布局有所变化,原来相对发达的中心区普遍衰落,而在一些新地区出现人类居址。此时期只发现唐山大城山、天津蓟县围坊这2处遗址,唐山大城山遗址位于陡河西岸,高出河床约80米;蓟县围坊遗址位于沙河河口地带。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代,遗址数量减少,人类选择居址位置由山前地带、河流冲积扇向河流中下游较高台地、河口三角洲发展,这都是受到生态环境演变影响的结果。
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地区面临水土流失、沙尘肆虐、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等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决不是与生俱来的,历史上这些地区确实曾有过草木蓊郁、气候适宜的时期。复原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不但可以揭示文化形成、演变的过程,使我们寻找古代人类遗址更有方向性和主动性,并且可以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导和鼓励人们采取科学发展策略,使得经济、环境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文中有些见解不够成熟,恳请专家不吝赐教。
[1]韩嘉谷:《一万年来渤海西岸环境的变迁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载《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议文集》,知识出版社,1992年。
[2]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北京平谷上宅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8期。
[3]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平谷县文物管理所:《北京平谷北埝头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与发掘》,《文物》1989年8期。
[4]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廊坊地区文化局:《河北省三河县孟各庄遗址》,《考古》1983年5期。
[5] 廊坊市文物管理处:《河北三河县刘白塔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次试掘简报》,《华夏考古》2005年2期。
[6]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迁西县东寨遗址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7]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迁西西寨遗址1988年发掘报告》,《文物春秋》1992年增刊。
[8]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迁安安新庄新石器遗址调查和发掘》,《考古学集刊》4期。
[9] 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唐山市大城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3期。
[10]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考古队:《天津蓟县围坊遗址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10期。
[11] 刘云伟、伍长云:《试论兴隆洼文化的传播》,《文物春秋》2003年2期。
[12] 杜水生:《从中国晚更新世末到全新世早期环境与文化的演变谈农业起源问题》,《环境考古研究》第二辑。
〔责任编辑:张金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