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河北武邑崔家庄宋墓发掘简报
作者:衡水市文物管理处
【摘要】2000年7月,衡水市文物管理处为配合公路建设工程,对武邑县崔家庄4座宋墓进行了发掘。4座墓的结构与建造方法基本相同,因墓葬早年被盗掘,墓室遭破坏,随葬品被洗劫一空,但墓室的彩绘砖雕大部分保存下来。经分析,其年代应是北宋晚期。
衡水市文物管理处为 配合106国道公路建设工程,2000年7月12日~8月1 6日,对武邑县崔家庄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位置
崔家庄位于武邑县城西北1公里处的滏阳河东岸(图一),新建公路从该村东北100米处东西向穿过。经调查发现有4座古墓在公路路基施工范围内。此处为一台地,其南侧有一干涸的古河道。4座墓葬分两排呈方形排列,各墓之间距离不等。均为砖室墓,砌筑方法也基本相同,即在地面向下挖一圆形坑作为墓穴,其南面挖一长方形竖穴与之相连作为墓道,然后在墓穴中砌砖室。编号为1号墓(M1)~4号墓(M4)。
二、1号墓(M1)
M1位于台地的西南端,方向182度,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
墓道位于墓室南面。因该墓早年被盗,后又被村民挖掘,墓道、墓门已破坏殆尽。
甬道长0.82米,宽1米,残高0.84米,现存7层封门砖,为犬牙交错垒砌。
墓室平面呈圆形,直径4米。墓壁残高2.16米,平砌,砖长34厘米,宽16厘米,厚5厘米。墓顶为穹窿顶,已被破坏,只存3个残缺的斗拱。墓底为砖铺地,距地表深3米。棺床位于墓室中部,东西长2.54米,南北宽1.9米,高0.4米(图二)。墓壁砌有6组砖雕图案,凸出壁面2~5厘米,每组砖雕表面均刷一层很薄的白灰浆,其上施彩绘。砖雕图案之下有一周砖雕如意形龛,共26个(图三)。
东壁距甬道券门1米处砌方桌,方桌两侧各砌一把立背平板椅;方桌及椅子全部施黑色。往北1.2米处砌小厨桌和一把小椅子,桌上放两个小酒坛;厨桌和椅子均用墨勾边框,酒坛腹部绘五条黑色弦纹,口部施朱色(图四)。
北壁砌仿木结构假门,其砌筑方法是:用砖的立面作框,两块砖面作门板。两门紧闭,门上有钉三排,每排三枚,两门共18枚。门框之上,门额砌两枚方形门簪。门下平铺一砖作为门槛,边框、门框之下用两块特制加厚大型方砖作门墩。门框、门簪、门钉均施黑色,两扇门板施朱色,门槛、门墩施白灰底色。
西壁砌小方柜,柜上置针线笸箩和剪刀。笸箩通体施朱色,并墨勾其边、棱;剪刀施黑色,方柜施朱色(图五)。方柜之南0.8米处砌条案,案下砌脚踏两个,条案边框和脚踏均施黑色。条案往南0.6米处砌一盏长明灯,灯座为三角形,中间直立一砖作为灯柄,两侧各斜立一砖作为倚柱,灯柄上托莲花座,座上再立一砖,两侧各雕一如意纹图案,顶部为灯碗。其三角形支架、灯座及灯柄、灯碗、如意纹装饰施黑色,莲花座施朱色。灯通高0.8米,座宽0.5米(图六)。
因该墓早年被盗掘,棺床上的人骨架已被扰乱。木棺已无存,只发现锈蚀的蘑菇形棺钉12枚。
在棺床的西南角之下出土白釉碗1件,敞口,矮圈足,内外壁施满釉,口径15厘米,足径6.5厘米,高4.5厘米。
在棺床人骨下发现钱币16枚,有“崇宁通宝”、“大观通宝”等。
二、2号墓(M2)
M2位于M1东侧3.7米处,与M1平行排列。两墓室结构、建筑方法基本相同。
墓道、墓门位于墓室南部,已被毁坏。
甬道长1.1米,宽1.6米,残高2米。券门由墓底向上平砌1.1米后开始发券,封门砖自底先砌5层砖,再呈犬牙交错状堆砌至顶。
墓室平面呈圆形,直径4.6米,墓顶无存。墓壁砌8组砖雕,砖雕凸出壁面2~8厘米,其下有一周砖雕如意形小龛(图七)。每组砖雕表面均涂一层很薄的白灰浆,其上施彩绘。
东壁距甬道东侧0.3米处砌一壁龛,龛边框由青砖竖砌而成,底部有一砖雕乌龟,龟背驮砖质碑状墓志。龛顶部砌有一人字脊和盖檐板,并雕有花牙子;人字脊、盖檐板边缘及花牙子施朱色,边框施黑色。墓志白灰打底,墨书文字,文字已漫漶不清(图八)。龛之北0.5米处砌直背平板椅与方桌,方桌及两侧的椅子均墨勾边框。椅子之北0.3米处砌矮桌,桌上置两个椭圆形小酒坛。桌边框涂黑色;酒坛腹部施4道黑色弦纹,口部施朱色。桌之北0.3米处砌矮腿条桌,桌左侧有一把直背平板椅,桌椅均用墨勾边框。
北壁砌仿木结构假门,其砌筑方法是:用砖的侧面作门框和边框,用10块整砖和8块带乳钉条砖平、卧交错砌成两扇门和门钉,每扇门有圆形门钉4排,每排4枚,两门共32枚。门额砌有两枚长方形门簪,上刻十字形装饰。门下用青砖平铺作为门槛,两边框下各铺一方砖作为门墩。边框及门槛、门墩、门钉均施黑色,两扇门板及门簪施朱色(图九)。
西壁砌短腿小柜,柜上置针线笸箩及剪刀。笸箩通体施朱色,并墨勾其边、棱;剪刀施黑色,小柜通体施朱色。小柜之南0.9米处砌长形条案,案下砌两个脚踏;条案及脚踏均施黑色。案之南0.6米处砌长明灯,其砌筑方法、形制与M1长明灯基本相同。长明灯通体施黑色,莲花座施朱色。
在清理M2时,发现骨架散乱无序地堆在棺床的西南部。在墓室南部发现有白釉瓷碗碎片,棺床中部发现有“崇宁重宝”、“政和通宝”、“熙宁重宝”等钱币12枚。
三、3号墓(M3)
M3位于M1北5米处,墓室结构、建筑方法与M1基本相同。
墓道位于墓室之南,平面呈长方形,已被破坏。
墓门早年已被拆除。
甬道残长0.86米,宽1.3米,残高1.9米。由墓底向上平砌12层砖后开始发券,券顶已被破坏。
墓室平面呈圆形,直径4.1米,墓壁残高1.98米,距地表深2.4米。棺床位于墓室中间,东西长2.64米,南北宽2.1米,高0.3米。墓壁砌8组砖雕,砖雕凸出壁面3~10厘米,其下有一周砖雕如意形小龛,龛下再用砖竖砌一周(图一○)。每组砖雕表面均涂一层很薄的白灰浆,其上彩绘。
东壁 券门东侧0.47米处砌两组砖雕仿木结构五铺作斗拱,其底部有一平板枋,平板枋之上砌栌斗、散斗、泥道拱、华拱、令拱、替木和飞檐椽,飞檐椽之上砌一层砖檐,砖檐雕有花牙子装饰。两组斗拱均白灰打底后再用黑、红两色彩绘,平板枋先施朱色,再用黑彩画边;栌斗、散斗、泥道拱、华拱等涂一层朱红后,再用黑彩勾边框,中间画一横线或竖线作为装饰;替木通体涂朱红,上绘卷草纹;飞檐椽涂朱红后,再用墨勾出花牙(图一一)。斗拱之北砌两把直背平板椅,中砌方桌,均用墨勾边框。其北再砌矮腿小桌,桌两侧各砌直背平板椅,亦用墨勾边框(图一二)。
北壁砌仿木结构假门,用3层竖砖作边框,6块平面砖作两扇门板,每扇门板用墨绘门钉3排,每排3枚,共绘18枚。门下平铺二层砖为门槛,门框下平铺二层方砖为门墩。假门的边框、上额及两扇门板均涂朱色,门槛、门墩涂黑色。
西壁距假门0.2米处砌一直背平板椅,并墨勾边框。其南砌一小柜,柜之上置笸箩和剪刀;小柜施朱色,笸箩先施红后再用墨勾线,剪刀通体施黑色。柜之南0.6米处砌条案,案之下砌两个脚踏;条案用墨勾边框,脚踏则全部施黑色。案之南0.4米处砌长明灯,因早年被破坏,仅存底座。
因该墓在早年被盗掘,人骨散乱于棺床之上,随葬品已无。
四、4号墓(M4)
M4位于M3东侧3.8米处,与M3平行排列,墓室结构、建筑方法与M3相同。因墓道、墓室已被施工单位破坏殆尽,仅对残余部分进行了清理,故不再一一叙述。
五、 结语
4座墓的结构基本相同,均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均为圆形单室。因墓葬早年被盗掘,墓室遭破坏,随葬品被洗劫一空,但墓室的砖雕大部分保存下来。4座墓砖雕的题材、布局、风格与装饰方法等基本相同,因此它们的年代相近。经与武邑县龙店宋墓[1]、白沙宋墓M2[2]进行比较,再结合墓中所出钱币“祥符通宝”、“熙宁重宝”、“崇宁通宝”、“政和通宝”等(图一三)分析,4座墓葬的年代应是北宋晚期。
4座墓葬方向一致,排列有序,当为一家族墓地。根据其规模判断,其墓主应为当时的富户。
参加发掘者:王耀宗、宋景棋、焦月辉、康玉震、王凤柱、朱立三
执笔:王耀宗、王自媛
绘图:王自媛
[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武邑龙店宋墓发掘报告》,载《河北省考古文集》,东方出版社,1998年 。
[2]宿白:《白沙宋墓》第510页,文物出版社,2001年。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