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北宋钱币书法艺术与赵佶瘦金体钱文刍议

作者:王振华




  现代著名钱币学家彭信威赞其钱文曰:“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赵佶的瘦金体,因为其他钱文书法虽好,风格却和常人相近,而瘦金体却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特别引人注目。”古泉家张可中感言:“徽宗钱币,范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女织锦,文彩斑斓,若崇宁、大观……莫不骨秀格清,令人意远。吾人搜罗此泉数百种,陈览于绿窗绮几之间,无异展开一部瘦金字帖也。”
  
  关于瘦金体书法之神髓风韵,绝非对其钱文几句誉美之词所能诠释清楚的,故笔者欲辅之以赵佶瘦金书帖展开探讨。究其瘦金体构架与笔法的来路,如《铁围山丛谈》所言,赵佶先“作黄庭坚书体,后自成一法”。从其结构体势观之,上半部紧凑,重聚散,右下部多开张,总体为抑上扬下,体态宽松,神采飞扬。如此构架则取法于黄山谷书体的疏朗开张,然无其波曲的运笔状态。徽宗信奉“书贵瘦硬方通神”的书法古训,因之其运笔又远法于唐初的薛稷、薛曜兄弟,而薛氏均师其舅、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特别是赵佶的点画用笔从薛曜书中获取了创新的灵感,此从薛曜《夏日游石淙诗》帖即可印证(图七)。清卢文辑《抱经堂文集》评其书曰:“曜书如瘦藤,其顿折处如肿结,在书家又别一体。”此笔法当是赵佶“瘦金体”之由来。薛书虽瘦硬挺拔,然缺乏曲婉的运动笔势,看上去显得僵直刻板,而赵佶的高明过人之处则在于他深知其短,又善于变其短为己之长,将薛氏笔调清瘦恣纵的特征加以融会贯通。以赵佶瘦金体典型作品《芳诗》帖为例(图八),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其是以行书的笔意来作楷书的,将薛氏僵硬的“鹤膝”状点画起止,转折形态置于贯气而富于提、接、顿、挫的节奏变化之中,使之动作化。由于他是以行书笔法来处理其运笔,所以令人感到是顺乎自然而又富有节奏韵律的美感。瘦金体笔划细劲尖峭,横竖起笔如利刃切入,尾钩锐利,撇捺的末端呈竹叶形,此系赵佶汲取画坛前辈的笔法并揉入工笔院体画的钩线工夫所致。故观赏瘦金书体,清健挺拔似修竹,婀娜委婉如幽兰,而其行书笔意更增其“风势”。清陈邦彦跋其《芳诗》帖曰:“行间如幽兰茂竹,冷冷作风雨声。”《书史会要》评其新创楷书瘦金体曰:“他的艺术成就是天才的创造,不是模仿的陈迹。”由此可见,赵佶本是搞艺术之材,其心智、灵性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极致的发挥,然而作为天子的赵佶则是怠于国政、信任奸佞、极尽享乐挥霍之能事的亡国昏君。其亡国之鉴非本文论及范围,但笔者认为,他在书画、金石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推动北宋文化艺术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应该被抹煞的。
  〔责任编辑:许潞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