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举办“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进校园”活动

作者:孙晶昌




  为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探求对未成年人教育的方法,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在做好“中华传统美德巡回展”的基础上,又于2005年下半年推出了“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进校园”活动,为未成年人搭建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桥梁。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对他们的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现实社会的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对提高未成年人的道德素质非常重要。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始终以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己任,从中国传统文化人手,选择中华传统美德、民间手工艺品(剪纸、年画、内画等)、传统节日习俗、乡土民俗知识等内容制作了教学软件,并聘请了一批民间艺术大师作为志愿者一起走进校园,开办公益课堂,为未成年人举办传统文化系列专题讲座。讲座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所选事例鲜明、生动,深入浅出,古代和近代人物故事相结合,各种道德规范都与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密切联系,符合了当代青少年的实际,更加具有针对性。2006年上半年,根据开展社会主义“八荣八耻”教育的需要,又在讲座中加入了相关内容。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为配合“博物馆日”的宣传,增强博物馆对社区以及学校的教育辐射功能,进一步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又与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共同推出了“关爱青少年——中华美德进特校”活动。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的近400名语言听力障碍学生听取了德育报告,因学生们语言听力有障碍,报告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并由手语老师进行现场翻译。报告后,学生们观看了《中华传统美德》展览。此次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们对民俗博物馆表示感谢,并希望能有更多的展览和讲座进入特校,使得有语言听力障碍的学生们能像身体健康的孩子一样,获得更多的知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在传统文化中,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重要的门类,但因为种种原因,近年来出现了式微的局面。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一方面发掘馆藏的文物资料,一方面与社会上的民间艺人联系,推出不同门类的民间艺术讲座。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剪纸、年画、内画等成为第一批讲座的内容。讲座以对民间艺术的介绍和欣赏为主,兼有现场表演,不仅使孩子们能在课堂上领略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美,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灵上扎根发芽,并且通过他们,使得这些古老的民间技艺获得继续传承的可能。在石家庄市栗胜路小学开办民间剪纸艺术讲座后,学生们被这一古老技艺所吸引,纷纷表示愿意学习。我们因势利导,又多次和民间剪纸大师康占杰先生一起到学校继续开办讲座,并指导学生们动手剪纸。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的剪纸技艺取得了很大的进步。2006年春节前夕,该校举办了“一千福娃迎新春”活动,100余名学生亲手制作的1000个剪纸福娃集体亮相,给狗年新春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图一)。栗胜路小学由此成为河北省民俗博物馆首个传统文化教育实验基地。
  民俗和乡土风情是民俗博物馆进行研究和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极富民族特色的节日习俗,无疑是未成年人了解乡土文化知识的重要窗口。针对现在的孩子对民族传统节日知之甚少,在过节方面存在“西化”的现象,我们决定为中、小学生开设关于传统节日和乡土民风民俗的讲座。在2006年的第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日”,我们为富强路小学的孩子们作了一场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主题报告,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向学生们介绍了我省的各种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重要传统节日的内涵。后来,我们又逐步完善讲座内容,丰富讲座的知识点,在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之前走进校园,进行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的讲座,以文字、图片、实物以及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向孩子们展示一幅全景的节日习俗画面。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进校园”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我们认为,采取灵活多样的讲座形式到学校开办公益课堂,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解决了参观展览路途太远的问题,同时这种方式更贴近学校,贴近青少年,而语言生动、通俗易懂的故事更符合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吸引他们,从而使青少年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
  [责任编辑:成彩虹]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