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2005~2006年全省博物馆研究综述

作者:周 筠




  关于陈列的内容设计,学者们就陈列的命题、框架结构及增强亲和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命题是对陈列内容的高度概括,张立柱在《关于陈列大纲的命题思考》一文中阐述了命题时应遵循的三个原则:一要体现主题,二要体现内容特色,三要使陈列体系中各个陈列的命题风格协调。命题时还要“多一点艺术,少一点时髦”;“多一点众议,少一点独断”;“多一点个性,少一点空泛”[5]。框架结构设计是陈列内容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把握主题和内容走势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周筠的《谈陈列的框架结构设计》除阐明框架结构设计的意义与作用外,还就框架结构设计的内在依据、基本原则、程序与方法等进行了探讨[6]。增强陈列的亲和力是实现博物馆教育传播功能的重要保证,如何增强亲和力,《关于增强博物馆陈列亲和力的几点思考》的作者鲁杰认为,应从“运用与观众平等交流的陈列语言”,“内容多关注普通人的生产和生活”,“注重细节展示”,“突出地方特色”等方面入手[7]。
  关于陈列的艺术形式设计,有学者撰文谈到典型的历史、文化艺术遗存物在形式设计中的作用,指出陈列中典型的历史及文化艺术遗存物不仅是“历史的确证”,又是形象思维中文化意义上的“象征符号”,这些象征符号是连接形式设计与内容设计和谐统一的桥梁[8]。还有一些学者就某个陈列的形式设计进行了评析:如谷同伟对河北省博物馆书画艺术厅的艺术设计作了评析,除总体环境、氛围、空间布局外,重点对展柜、屏风、电视播放区、南门出入口的个性化设计进行了点
  评[9];赵玲分析了《中国承德避暑山庄300年特展》的设计,认为准确的定位、丰富的展品、新颖的艺术设计和精心的施工制作是该展览获得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10];温海平则就《邯郸古代石刻艺术陈列》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艺术定位以及环境、气氛、序厅、空间、灯光、展具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点评[11]。
  关于域外博物馆展陈研究,有学者就日本一些博物馆的历史陈列进行了探讨,指出“主题明确,历史脉络清晰”、“制作精美,辅助手段多样”、“注重参与,服务未成年人”、“服务周全,突出以人为本”是这些博物馆历史陈列的突出特点[12]。
  
  四、博物馆与青少年
  
  博物馆与青少年的关系问题是个说得太多的话题,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新话要说,但国际博物馆协会把2006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定为“博物馆与青少年”,表明博物馆人要继续关注这个话题,应在新世纪赋予它新的内涵。年内,业界举行了不少以此为主题的论坛、研讨、笔会,河北省博物馆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也以这个问题为主题,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博物馆为什么要特别关注青少年这个群体?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博物馆文化是属于青少年的。首先,博物馆是传播知识的殿堂,不管是举办陈列展览还是搞其它活动,都是以特定的知识为支点。随着博物馆类型的增多,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各种知识在博物馆都可接触到,而青少年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龄,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了解各种知识。其次,博物馆是以“物”为基础开展活动的,观众可以参与其中,形成互动,这与青少年喜欢接触形象的东西,喜欢体验和冒险,喜欢表现自我的特性十分吻合。再次,青少年正在学校读书,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和展示体系可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补充。在国外,学校的很多课程都是在博物馆完成的,我们国家的博物馆也正在积极努力做这方面的工作。另外一点,从小培养孩子们对博物馆的感情,可使他们终生喜爱博物馆,成人后还会带着家人和孩子来参观博物馆,而这正是博物馆未来不可忽视的观众群体。
  博物馆如何做才能博得青少年的喜爱,学者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基本陈列要适合青少年的特点。虽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面向的是社会各个层面,但并不妨碍顾及青少年的特点,如文字尽量生动浅显,尽量增加一些大的场景和一些能够互动的内容。(2)举办专门的临时展览。在寒暑假和其它节假日,举办一些专为青少年观看的临时展览。(3)要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的讲解服务。在博物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听到不同的讲解,这样才能吸引住他们。(4)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博物馆特有的资源,为青少年举办只有在博物馆才能参与到的活动,是吸引孩子们的一个重要途径。(5)为孩子们开设专门的活动室。不管什么类型的博物馆,都应根据本馆内容为孩子们开设专门的活动室,让他们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轻轻松松地了解博物馆,体验博物馆。(6)在博物馆网站和数字博物馆上设置专门为青少年提供服务的版块。(7)博物馆进校园。针对目前学校与博物馆联系不紧密的状况,提倡博物馆带着内容进校园,在校园内开展活动。
  
  五、博物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流行和重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我国是近几年的事,从2004年8月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文化部启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从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到公布“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了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决心和所取得的成就。但客观地说,这项工作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保护什么,由谁来保护,怎样保护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思路,因而不少学者撰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谈自己的见解。其中郝良真提出,地方各级各类博物馆作为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该起到主力军作用,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地域性和地方博物馆的职能及专业优势上对这一论点进行诠释,同时提出地方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应开展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是组织业务力量,对本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与确认;二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确认的基础上,建立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数据;三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展示;四是结合当地情况,组织民间熟悉和正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艺人开展实际传承的保护行动[13]。
  ————————
  [1]李建丽、陈建华:《河北省博物馆事业一百年》,载《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2]周筠:《直隶早期博物馆之一——北疆博物院》,《文物春秋》2006年4期。
  [3]马冬青、任海燕:《河北第一博物院及其出版的刊物》,《文物春秋》2006年6期。
  [4]陈耀林:《石家庄市博物馆记略》,《文物春秋》2006年1期。
  [5]张立柱:《关于陈列大纲的命题思考》,载同[1]。
  [6]周筠:《谈陈列的框架结构设计》,载同[1]。
  [7]鲁杰:《关于增强博物馆陈列亲和力的几点思考》,载同[1]。
  [8]李鑫:《博物馆陈列中的典型象征符号及其应用》,《中国博物馆》2006年1期。
  [9]谷同伟:《只要做的好,一定有创造——河北省博物馆书画艺术厅艺术设计》,《中国博物馆》2006年3期。
  [10]赵玲:《浓墨重彩绘山庄——〈中国承德避暑山庄300年特展〉设计》,《文物春秋》2005年1期。
  [11]温海平:《浅谈〈邯郸古代石刻艺术〉的陈列设计》,《文物世界》2006年3期。
  [12]李建丽:《在愉悦中追寻历史——日本地方历史陈列观后》,《文物工作》2006年2期。
  [13]郝良真:《地方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载同[1]。
  〔责任编辑:成彩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