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2期
雉堞初探
作者:陈振坤
【摘要】文章通过对雉堞源流、结构的分析比较,认为雉堞是城墙防御体系中主要的攻防设施之一,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规律,城池不论大小,垛口的宽度都基本相同,城墙越矮则雉堞越高,城墙越高则雉堞越矮。雉堞上面的开孔,其作用主要是望,或用于排水,而不是射击孔。
雉堞是城池防御体系中最基本的防御工事,经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一定的规制,并被人们认为是城墙的标志和象征。由于它的实用性,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在修筑城墙或城池时所采用,尽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笔者试通过对雉堞源流、结构的分析比较,对其功能和作用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一、雉堞的源流
雉堞由女墙(也称宇墙)、垛墙和垛墙之间形成的垛口组成。唐代诗中就曾提到过女墙,刘禹锡《石头城》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李贺《石城晓》诗:“月落大堤上,女垣栖乌起。”但这些诗中都只提到女墙,而没有谈到雉堞。宋代文献中有关于雉堞的记载,但没有说明当时修筑雉堞使用的是什么建筑材料,目前的考古资料也没有发现这方面的实证,如推断当时的城墙均为夯土墙,因此,雉堞可能也与城墙一样,是夯土所筑。明代以后,普遍开始在夯土的城墙外面包砖,此时的雉堞是砖砌而成。而石城的雉堞则是石砌而成。
雉堞在城墙上的位置,从内侧看建于海墁的平面之上,从外侧看位于拔檐以上。雉堞的下半部为女墙,女墙上建城垛(也称垛墙),城垛与城垛之间形成垛口,排列如齿状。有些明、清时期的城墙靠城的内侧建有内女墙,这一般是比较大的城址,城墙较宽,城上有马道,内女墙可以保证通行的安全。内女墙上没有修建城垛,是一条平直的墙,所以称女墙而不称雉堞。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城墙顶较窄,也为了节省工料,所以就没有修建内女墙,如明代的崇武城。
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是“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北宋文学家王禹称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道:“子城西北隅,雉堞圯毁。” 雉堞的作用是在作战中隐蔽身体和装备,同时又便于观察和射击,其形状已成为中国古代城墙的标志,在晚期的筑城设计上更兼具了礼仪和美学的作用,如明代的北京城,其宫城城墙的雉堞修筑成凸字型,既富于变化又更具装饰性。
二、雉堞的结构与作用
雉堞是城池防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不同的城池在雉堞的结构上有所差别。此外,对雉堞的一些作用,目前人们在认识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对现存的几处明代有代表性的古城进行了实测,并进行了分析研究。
南京城为明代早期都城,元末明初由朱元璋在南唐江宁府的基础上修筑而成,修筑时间自1366年至1393年,前后历时38年。南京城共建有雉堞13616个,雉堞的女墙高88厘米,垛墙高76厘米,通高164厘米,厚43厘米。垛墙长270厘米,垛口宽45厘米,垛墙中部开宽20厘米、高28.5厘米的长方形孔。女墙底部开宽20厘米、高33.5厘米的长方形孔,与内侧的排水槽和通向外侧的石质排水槽相通。明南京城的修建所需建筑材料数量巨大,城砖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南、湖北5省各府、州、县,以及军队、卫所和工部等组织力量进行烧造,为明确质量责任,几乎每块砖上都印有砖文。筑城的城砖无论砌筑什么部位都使用同一规格的砖,但这些砖毕竟来自不同的地方,土质与火候的差异造成了颜色的不一,规格上的差异也比较大,一般为长39.5~44.5厘米,宽18~21厘米,厚10~13厘米,这样在砌筑时不得不做很大的灰口,以使砖墙平直。城墙顶部的内侧建有内女墙,内女墙与城墙一样均采用一丁一顺的砌法。雉堞由于中部留有孔洞,因此砌法并不统一。面向外侧的雉堞和内女墙与墙面平直,没有内收或出檐。垛墙与垛口均采用顺砖压顶,城墙海墁向两侧排水(图一)。
西安城即明秦王府城,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修筑时间自1370年至1378年,前后历时8年。雉堞的女墙高94厘米,厚52厘米,垛墙长235.5厘米,厚48厘米,垛口宽46厘米。垛墙中部女墙底部开宽27厘米、高37厘米的长方孔。在城墙顶部内侧建有高85厘米、厚45厘米的内女墙。明西安城的城砖规格、颜色较为一致,均为灰色,规格分两种,大砖为长45厘米,宽22厘米,厚10厘米;小砖为长24厘米,宽11.3厘米,厚5.5厘米。小砖易于烧制和运输,但坚固不如大砖,因此,城外侧和城门两侧都使用大砖,城墙内侧使用小砖。女墙与外城墙结合处有两层顺砖砌成的出檐,以作为城墙收分与垂直的女墙之间的过渡,但从檐下第3层起,城砖反因雨水冲刷损坏得更为严重。城墙的海墁向内侧倾斜,雨水全部通过内侧女墙底部石过梁下的半圆形水槽沿内侧城墙流入城内(图二)。
崇武城位于福建省惠安县东南的崇武半岛上,是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卫所城之一。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石头所建。雉堞的女墙高105厘米,厚45厘米;垛墙长190厘米,宽40厘米,高95厘米。垛口宽55厘米,女墙中部每隔数十米至百余米有长方形的孔洞。内侧无女墙。女墙与城墙一样用长方形条石砌成,垛墙由块石和不规则的石块砌成,较女墙内收5厘米。海墁略向内侧倾斜,雨水排入城内(图三)。
通过以上对明代南京城、西安城、崇武城雉堞的比较分析,对其规律和特点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垛墙的宽度与城的大小和城墙的厚度有关,城越大,城墙越厚,垛墙的宽度就越宽。而不论城有多大,城墙有多厚,垛口的宽度都是基本一致的。
2、雉堞的高度(女墙加垛墙的高度)与城墙的高度有关,城墙越高则雉堞越低,城墙越矮则雉堞越高。这是由雉堞在作战过程中的防御和进攻的实用性而决定的。城大而墙厚则城上守军就要多,垛墙宽才能有效地进行隐蔽,城墙越高则攻城武器的射角也越大,雉堞低些也同样能起到防护作用。
3、雉堞上的开孔,过去一直认为是炮孔或射击孔,从图上可以看到,这种孔有三种情况,即分别开在垛墙中部、女墙中部或女墙底部。南京城开在女墙底部的孔是用来排水的,而西安城的海墁是向内倾斜的,所以孔就没有排水的功能,而其紧贴海墁的地面也无法进行射击。开于女墙中部和垛墙的孔都很窄小,没有向城下射击的射界。北京城也只在女墙的底部开孔,而垛墙上没有开孔。开封城有专门用于射击的炮口,每隔6个垛墙设1个,炮口由上下两块石头对合,中间挖有直径28厘米的圆洞,但开封城是清道光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842~1843年)重修完成的。因此,这些雉堞上的开孔,除底部的部分有排水的功能外,并没有射击的功能,它们与欧洲中世纪城墙上的雉堞的开孔一样,主要是起对外望的作用,也有对整个城墙的装饰作用。
〔责任编辑:张金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