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涿州永安寺辽代佛塔

作者:黄涿生




  【关键词】涿州;辽代;永安寺塔;装饰构件
  【摘要】位于河北涿州市刁窝乡塔照村的永安寺塔是建于辽代的密檐式砖塔,其造型优美庄重,比例匀称,尤其是制作精美的砖仿木建筑构件及砖、石雕刻装饰,式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是辽代密檐式塔的代表作之一。
  
  永安寺塔位于涿州市刁窝乡塔照村西北200米处。此地原有寺院称永安寺,1952年,寺院建筑全部被拆除,现仅存一塔。
  该塔为密檐式砖塔,南向,八角形,占地面积42.54平方米,由塔座、塔身、塔檐、塔刹四部分组成,残高约18.82米。因年久失修,残损严重,塔座的雕刻装饰已无存,塔身砖仿木构件严重破损,塔檐顶层塌毁,塔刹无存,式样不详(图一)。
  
  塔基座为须弥座式,包括莲台总高4.68米,按残存的外皮砖砌法分析,束腰处原有门装饰,但已全部无存。塔座上枋置仿木构斗拱,每面三朵挑出平台,上置仿木勾栏,现仅存局部。平台上再置莲台,为三层仰莲,其莲瓣亦部分残缺。
  塔身为八面八角形,高2.92米,每面宽2.42米,皆饰以仿木砖制构件,塔身八角各置砖雕幢形壁柱。东、南、西、北四面辟券门,券楣饰砖雕卷叶纹,除正南面为券洞,其它三面皆为装饰假门,为仿木制扇门。四隅面辟直棱盲窗,每窗楣上镶一块刻梵文装饰的方石,现西北面方石丢失。
  塔檐,因五层以上塔檐及塔刹残损缺失,按现存状况测定应为七层。由塔身往上第一层檐为砖仿木式构架,以上六层均为砖制叠涩出檐,现存檐部总高10.2米。第一层檐普柏枋下置砖雕如意云纹挂落,每面四幅。普柏枋上置砖雕斗拱,每面三朵,檐枋上排列木制檐椽,木椽头及角梁头均有吊挂风铎穿孔。一至七层塔檐的角梁均为木制(图二)。
  
  塔,源于梵语“堵坡”,为葬奉佛祖释迦牟尼遗骨的佛教建筑。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出现了专供佛教僧人修行的寺院建筑,供奉佛骨的佛塔建筑随之也开始出现。我国塔的建造兴于汉末,盛于唐宋。涿州地处河北省北部,与北京市接壤,宋时曾为辽属地。辽统治中国北方200多年,因契丹人崇尚佛教,故佛教文化在该地区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据《涿州志》载,当时涿州几乎村村有庙,信众芸芸,永安寺塔亦建造于此时。
  永安寺塔的整体造型循规仪矩,不越法度,塔座、身、檐三段比例适当,塔檐卷刹明显,轮廓和缓,形制优美而庄严,尤其是装饰构件的运用,充分显示了密檐式佛塔的建造特点。整座塔的装饰均置于举目可视的第一层檐以下,即塔座、塔身两部分,与塔身以上的诸层塔檐无任何装饰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繁而衬简、纹而补素、华而不奢、形而见意的佛教建筑理念。其装饰性构件主要有两大类:一类为砖仿木的建筑构件;一类为表现佛教文化特征的砖、石雕刻装饰物。这些装饰性构件雕刻制作精细,式样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与地方特色。砖仿木建筑构件包括基座平台、塔身及一层檐的构架与门窗。基座上枋为斗拱挑出平台,上置勾栏,虽然其斗拱已残缺不全,亦能推测为单四铺作式,勾栏部分也已残缺,只保留了一块华板的局部。塔身为砖仿木式构架,檐部斗拱为单杪四铺作带斜拱,这种式样的斗拱是辽代大式建筑中常见的做法,也是辽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构件。门窗造型逼真,且表现出同时期的不同式样。窗式较简单,为当时通行的破子棂式盲窗。门式却多样而富于变化,正南面辟券洞门,东、西、北三面均为砖仿木扇门。现北面残缺,式样不明。东面为扇式花棂门,格心棂式为四交花棂,这种花棂式样辽金以后少见,现存的木制实物有山西朔县崇福寺弥陀殿此式样的格窗(弥陀殿建于金代)。西门亦为扇式花棂门,格心棂式为正双交花棂,这种棂式较为多见,由唐至清均有存在。壁柱在砖仿木佛塔建筑中常见的式样为圆柱或八棱柱,此塔的壁柱却采用了佛教特有的石经幢形式,既凸显出佛教建筑的内涵,又平添了许多装饰性,这也是其地方特色最突出的部位。佛教文化特征的装饰主要是莲台,位于塔基座的顶部,以砖雕的三层硕大莲瓣承托塔身,这种装饰结构使塔的造型更加华美秀丽,并使整座建筑有超凡脱俗之感。此外,塔身四隅面盲窗上镶嵌的梵文刻石、凸显着唐代遗风的券楣卷草雕刻以及阑额外如意云头的雕刻装饰等,无不表现出佛教建筑中佛塔特有的建造风格和文化属性。
  永安寺塔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时代建筑特色的见证,是辽代密檐式佛塔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许潞梅〕